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

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

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

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

形式: 古风 押[啸]韵

翻译

在翠绿的终南山中,雨后阳光最适合映照。
长久闭门深居,我持杖出门远望。
于是来到隐士的居所,才体会到宁静的美妙。
尽管儒学和道教看似不同,但在山水之间却有着相同的韵律。
两颗心相互欢喜,直到夕阳西下,我们都在谈笑风生。
夜幕降临,我在高窗边安睡,偶尔看见远处山头的火光。
怀念赤城山的壮丽,又想起临海的峻峭。
山间的风声泉响自有清音,何须效仿苏门啸歌。

注释

翠微:青翠的山色。
终南:终南山。
雨后:雨后的天气。
宜:适宜。
闭关:闭门不出。
沈冥:沉寂。
杖策:持杖而行。
登眺:登山远望。
幽人:隐士。
静者:安静的人。
儒道:儒家与道家。
异门:不同的门派。
云林:山水景色。
同调:共鸣。
毕景:直到日落。
共谈笑:一起谈笑。
高窗:高处的窗户。
眠:入睡。
烧:山火。
缅怀:怀念。
赤城标:赤城山的标志。
临海峤:临海的山峰。
风泉:风声和泉水。
清音:清脆的声音。
苏门:苏轼门下。
啸:长啸。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终南山翠微寺游玩后的情景。"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两句写出了雨后天气晴朗,阳光透过翠绿的竹林,照耀着终南山的美丽景色,表明这是一个适合回访和沐浴阳光的绝佳时机。

"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表现了诗人长时间隐居山中,心境已十分沉静,再次攀登高处,眼前所见之景物都显得悠远而模糊。这里的“闭关”指的是闭门谢客,即关闭尘世的联系,与世隔绝;“沈冥”则形容一种深邃和宁静的状态。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两句表达了诗人到达隐士的居所,才真正体会到了安静淡泊生活的妙处。这里的“幽人”指的是隐逸之士,即那些选择远离尘世喧嚣,独自在山林中寻求心灵宁静的人。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写出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虽然不同,但是在山林之间的修行感悟却是相通的。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不同哲学思想间共鸣之处的理解和赞赏。

"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则描绘了诗人与隐士在心灵上的相互欣赏,共同领略山水之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与欢笑。这里的“两心”指的是诗人和隐士的心灵相通。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则是说到了傍晚时分,诗人回到高窗下的卧室中休息,有时还能看到远处山峦被夕阳映照而呈现出金色的光芒。

"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表达了诗人对曾经游历过的赤城和临海之地的思念之情。这里的“赤城”和“临海”都是实指,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内心中美好记忆的象征。

最后,"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则是说到自然界中的风和泉水都能发出清脆的声音,而不需要像古代诗人苏轼那样在山涧间高声歌唱。这里强调的是自然之声已经足够美妙,不需过多的人为装饰。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景色与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对自然界深切的情感和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266)

孟浩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字:浩然
  • 籍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 生卒年:689-740

相关古诗词

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

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

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

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

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

君行采采莫相忘。

形式: 古风

襄阳公宅饮

窈窕夕阳佳,䒠茸春色好。

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

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码碯。

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

手拨金翠花,心迷玉红草。

谈笑光六义,发论明三倒。

座非陈子惊,门还魏公扫。

荣辱应无间,欢娱当共保。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

形式:

归旧隐

北阙辞天子,南山隐薜萝。

形式: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