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孙母陈孺人墓志

诲子如陶母,持身比伯姬。

携扶同出峡,侨寄未还枝。

阡有时而表,魂无所不之。

一端差慰意,徐字与杨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教育孩子如同陶母一般慈爱,自身行为如同伯姬般高尚。
一同出门远行过三峡,流离失所仍未回故乡。
墓地上的标记有时可见,亡者的灵魂无处不在。
些许安慰能稍减忧愁,慢慢地刻下字迹在杨碑上以示纪念。

注释

陶母:陶渊明的母亲,以慈爱教子著称。
伯姬:鲁国的贤淑女子,以品德高尚为人称道。
携扶:相伴扶持。
侨寄:流离寄居。
表:墓碑上的标记。
魂无所不之:灵魂无所不在。
一端差慰意:一丝安慰。
徐字:慢慢书写。
杨碑:杨家的墓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题孙母陈孺人墓志》,它不仅是一首悼念祖母的诗,还是一篇深情致敬女性德行和智慧的作品。诗中融合了对前世文化典故的借鉴与现代生活的情感体验。

第一句“诲子如陶母”,直接将孙母陈孺人比作传统文化中的理想母亲——陶母,表明她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高标准和善良。陶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妇,以其教子有方而闻名。

第二句“持身比伯姬”,则是将孙母与史书记载的古代女德典范——伯姬相提并论,赞扬她的一生恪守节操,如同古代圣女伯姬一般。

第三句“携扶同出峡”,描述孙母与诗人共同度过的时光,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自然景观或是家庭活动中表现出的亲密关系。这里的“峡”很可能指的是某一地理环境,如山峡等。

第四句“侨寄未还枝”,则透露出孙母临终前对家人的思念和挂念,以及她虽不在人世但精神仍留在家族中的情感。

第五句“阡有时而表,魂无所不之”强调了孙母的美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彰显,她的灵魂似乎无处不在,影响着周围的一切人和事。

最后两句“一端差慰意,徐字与杨碑”,表达了诗人对孙母墓志铭文的关注和敬意。这里提到的“徐字”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书法风格或是对古代名家徐熙的书法艺术的致敬,而“杨碑”则可能是指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总体来说,这首诗充满了对祖母深切的怀念和尊崇,她不仅在家庭中是一个坚强的支柱,更是在道德和智慧上影响着周围的人。通过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典范,诗人表达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敬意和悼念之情。

收录诗词(4805)

刘克庄(宋)

成就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经历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 字:潜夫
  • 号:后村
  • 籍贯:福建莆田
  • 生卒年:1187~1269

相关古诗词

题安仁陈慧父词卷

已著西山序集端,欲添一字愧才悭。

平生行脚千诗里,岁晚营巢万竹间。

后有杨雄宁不好,世无孔子孰能删。

归舟它日溪边过,珍重先生莫掩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题竹溪近藁二首(其二)

□□久让□□□,□□墙低怯浅攻。

白敏居常嘲杜甫,愈谦自说效卢仝。

三千首探骊颔宝,九万里抟鹏背风。

欲往从之翅羽短,碧天无际海连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题竹溪近藁二首(其一)

□上翁新授□□,□□字字费精研。

韩婴岂敢为□□,郭象安能□□□。

曾是呕心多警语,或疑枕膝有奇传。

溪□□僻□□□,何日真乘入剡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题许介之诗草

我留鸢跕外,君住雁回边。

走仆行千里,敲门授一编。

真妍非粉黛,至巧谢雕镌。

何必周丞相,男儿要自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