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偶随云去伴云归,笑指清都在翠微。
为我中间留一榻,他年去著薜萝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与一位道士之间的友情,以及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偶随云去伴云归”,生动地展现了道士自由自在、随云飘荡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其生活态度的羡慕。接着,“笑指清都在翠微”一句,通过“笑”字传达出轻松愉快的心情,同时将“清都”(传说中的仙境)与“翠微”(青翠的山峦)相联系,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远离尘嚣的意境。
后两句“为我中间留一榻,他年去著薜萝衣”,表达了诗人希望在道士归隐的地方为自己留下一个住处,期待未来能追随道士的脚步,穿上薜荔和葛藤编织的衣服,过上隐居山林的生活。这种愿望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不详
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玉笥山连都水坑,拂云楼殿对峥嵘。
君归后夜无馀事,卧听寒泉落涧声。
莫惜临行酒一杯,看君上马古城隈。
相望两地无多远,频寄音书与雁来。
落日空山秋气清,泠泠古木乱蝉鸣。
仙人一去鹤不返,剑客重来丹已成。
静对竹炉烟缕直,细看月窟桂华生。
此身旧有蓬瀛约,玉简归来问姓名。
令尹弦歌不下堂,叱嗟层观丽扶桑。
朱甍碧瓦临无地,散帙投壶乐未央。
得意溪山供徙倚,忘情鱼鸟共徜徉。
应观物我同根处,剖破藩篱即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