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八日夜大雪

一冬无雪润田畴,渴井泉源冻不流。

昨夜忽飞三尺雪,今年须兆十分秋。

占时父老应先喜,忍冻饥民莫漫愁。

晴色已回春气候,晚风摇绿看来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整个冬天没有雪滋润田地,干涸的井泉也因冻结而不再流动。
昨晚忽然下了三尺厚的雪,预示着今年会有丰饶的秋天。
预测丰收的老人们应该首先感到欢喜,而忍耐寒冷饥饿的百姓不必过分忧虑。
天气转晴,春天的气息已经归来,傍晚的微风吹动着新绿,预示着农作物的好收成。

注释

一冬:整个冬季。
无雪:没有下雪。
润田畴:滋润田地。
渴井:干涸的井。
泉源:泉水源头。
冻不流:冻结无法流动。
昨夜:昨晚。
忽飞:忽然落下。
三尺雪:厚厚的三尺积雪。
兆:预示。
十分秋:非常丰饶的秋天。
占时:预测时节。
父老:年长的人。
先喜:首先感到欢喜。
忍冻:忍受寒冷。
饥民:饥饿的民众。
莫漫愁:不必过分忧虑。
晴色:晴朗的天空。
已回:已经回归。
春气候:春天的气候。
晚风:傍晚的风。
摇绿:吹动绿色。
看来牟:预示着农作物(牟,古代对谷物的泛称)。

鉴赏

诗人以精妙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冬雪覆盖大地的画面。开篇“一冬无雪润田畴,渴井泉源冻不流”两句,生动地展现了久旱无雨、寒冷异常的景象。田野因缺少滋润之水而变得干枯,井泉也因严寒而结冰,这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刻画,同时也是对农事停顿、民众生活困苦的隐喻。

紧接着,“昨夜忽飞三尺雪,今年须兆十分秋”两句,则转换了语境。突如其来的大雪,如同天降恩泽,将一冬的寒冷与干旱彻底洗净。这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变化,更预示着农业生产的好转和来年丰收的吉兆。

在“占时父老应先喜,忍冻饥民莫漫愁”两句中,诗人寄予深情。雪后初晴的美丽景色,不仅让长者们感到欣慰,更是对那些受寒冷和饥饿困扰的百姓的一种安慰。这里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对来年丰收所带来的希望。

最后,“晴色已回春气候,晚风摇绿看来牟”两句,描绘了一幅雪后初解、春意渐浓的大景。阳光重新洒落,大地开始复苏,这是自然界更新换代的美好写照,也预示着生命力与希望的再现。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转折的手法,展现了从干旱到丰收,从寒冷到生机勃发的自然景观变化,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收录诗词(75)

尤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小字季长,晚年号乐溪、木石老逸民。南宋著名诗人、大臣、藏书家。祖父尤申,父尤时享,治史擅诗。绍兴十八年(1148年),登进士第。初为泰兴令。孝宗朝,为大宗正丞,累迁至太常少卿,权充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又曾权中书舍人兼直学士。光宗朝为焕章阁侍制、给事中,后授礼部尚书兼侍读。卒后谥号“文简”。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原有《梁溪集》五十卷,早佚。清人尤侗辑有《梁溪遗稿》两卷,刊行于时

  • 字:延之
  • 号:遂初居士
  • 生卒年:mào)(1127年—1202年

相关古诗词

玉簪花一名鹭鸶

一种幽花迥出尘,孤高耻逐艳阳辰。

瑶枝巧插青鸾扇,玉蕊斜攲白鹭巾。

难与松筠争岁晚,也同葵藿趁时新。

西风昨夜惊庭绿,满院清香恼杀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甲午春前得雪(其一)

寒声昨夜响萧萧,逗晓阶庭亦已消。

残腊距春无几日,一年飞雪只今朝。

微阳欲动梅惊萼,馀润才沾麦放苗。

天意未能违物意,漫留残白占山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甲午春前得雪(其三)

冻云排阵拥山椒,待伴还应不肯消。

皎月冰壶千顷夜,冷烟茅屋几家朝。

梅枝堆亚难寻萼,萱草侵凌不辨苗。

残甲败鳞随处是,被谁敲折玉龙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甲午春前得雪(其二)

飞英回旋逐风飘,爽气令人意欲消。

荏苒流年春送腊,殷勤密雪暮连朝。

冬回庾岭花无数,烟煖蓝田玉有苗。

一饱自今真可望,更看南亩麦齐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