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何吾驺在辛亥年二月朔日,为追思先父而作,地点位于鹿鸣湾月山。诗中情感深沉,哀而不伤,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
首联“吞声执绋不禁愁,才到天明便一丘”,开篇即以“吞声”、“执绋”描绘出送别时的悲痛场景,接着“不禁愁”三字直抒胸臆,表达内心的哀愁。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到天明便一丘”,暗示亲人已离世,化为土丘,形象地展现了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不可避免。
颔联“反哺只今空有血,望云何处更停眸”,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前句“反哺”借用了鸟类的习性,比喻孝顺,但“空有血”暗示了孝顺行为的无法实现,因为亲人已经不在人世。后句“望云”则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但“何处更停眸”则表现出这种思念的无处安放,仿佛在寻找一个可以寄托哀思的地方。
颈联“青山杳杳千年路,沧海悠悠百里舟”,运用了自然界的意象来象征人生的旅程。青山与沧海分别代表了生命的起点与终点,千年的路与百里的舟则强调了生命旅程的漫长与艰辛。这里既是对逝者生前经历的回顾,也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尾联“寒食春风岁时事,蒿庐行傍此山头”,点出了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人们会在此时祭扫先人墓地。诗人在这里将自己对先父的怀念与寒食节的习俗相结合,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同时,“蒿庐行傍此山头”则描绘了一幅在山头祭扫的情景,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对先父的悼念与缅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运用,深刻地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与怀念,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时间以及生死轮回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