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韩江中秋》由清代诗人姚逊所作,通过“作客滞蛮乡,几度逢秋节。不见故乡人,空见故乡月。”四句,描绘了一个游子在异乡过中秋佳节时的思乡之情。
首句“作客滞蛮乡”,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处境——远离家乡,客居他乡。这里的“蛮乡”泛指偏远或不熟悉的地区,暗示了诗人可能身处陌生环境,孤独与思念并存。
次句“几度逢秋节”,说明诗人已经多次在异乡度过中秋佳节,时间的累积让这种异乡的节日感更为深刻,也更加强化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第三句“不见故乡人”,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在佳节之际,最渴望的是与亲人团聚,共享欢乐,但现实却是形单影只,无法实现这一愿望。
最后一句“空见故乡月”,以月为载体,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月亮无论在何处都是一样的,但它却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象征,每当看到月亮,就会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想起家中的亲人,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既温暖又酸楚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游子在外漂泊时的孤独、思念与对家乡的深情厚意,情感真挚,引人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