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居

造物非贫我,欲我閒且安。

贫居自有乐,此乐非人间。

萧然一茅宇,十年卧空山。

山深无客来,独与云往还。

芰荷制冬衣,藜藿供朝餐。

登山玩崔嵬,临流听潺湲。

为无贪著念,随地可盘桓。

但得閒中乐,岂以贫为艰。

愈贫愈无事,无事心愈閒。

虽居人世中,恰似出尘寰。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本诚的《贫居》诗,描绘了一个贫居者在自然中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充满了对简朴生活的热爱与满足。

首句“造物非贫我,欲我閒且安”,诗人开篇即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激之情,认为大自然并非因他贫穷而让他过上闲适安宁的生活,而是自然本身赋予了他这份宁静与平和。这种对生活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物质贫乏的超脱与内心的富足。

接着,“贫居自有乐,此乐非人间”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贫居之乐的独特性,它超越了世俗的快乐,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幸福体验。这种快乐源自于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及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萧然一茅宇,十年卧空山”描绘了一幅简朴而宁静的生活画面,茅屋虽简陋,却能让人在空山中静卧,享受与世隔绝的宁静。这种生活状态,是对繁华世界的一种逃避,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

“山深无客来,独与云往还”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没有外界的打扰,只有与云朵的交流,这种孤独并不孤单,反而是一种心灵上的自由与解放。

“芰荷制冬衣,藜藿供朝餐”则展示了诗人如何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制作衣物,准备食物,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创造的乐趣和对自然的尊重。

“登山玩崔嵬,临流听潺湲”描述了诗人与自然的互动,通过登山观景,临水听声,体验自然之美,感受生命的韵律。这种与自然的亲近,不仅丰富了生活,也净化了心灵。

“为无贪著念,随地可盘桓”表达了诗人对欲望的淡泊,认为只要有内心的平静,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乐趣。这种心态,是真正的智慧与境界。

最后,“但得閒中乐,岂以贫为艰”强调了内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财富,贫富与否并不影响内心的满足与快乐。这种观点,是对物质主义的反叛,也是对精神追求的肯定。

“愈贫愈无事,无事心愈閒”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越是贫困,越能远离纷扰,心灵越能保持宁静。这种生活哲学,是对简单生活的赞美,也是对心灵自由的向往。

“虽居人世中,恰似出尘寰”则点明了诗人即使身处尘世,也能保持超然的态度,仿佛置身于尘世之外,享受着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综上所述,本诚的《贫居》诗通过对贫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以及对内心平静与自由的追求。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引导读者去思考生活的真实意义,以及如何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的快乐。

收录诗词(16)

本诚(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僧。初名文诚,后名道元。大同山翁、凝始子。尝主本觉寺。后寓吴下。喜山水,以诗自豪。又善画山水。有《凝始子集》

  • 字:觉隐
  • 号:辅成山人
  • 籍贯:嘉兴语溪

相关古诗词

余尝作二诗观者皆喜文卿见余写此卷俾余书之于上(其一)

莫造屋,莫造屋,何用经年兴土木。

造屋人在堂,拆屋人在腹。

不知造时荣,但见拆时辱。莫造屋,莫造屋。

世道由来反覆多,兴废但分迟与速。

形式: 古风

余尝作二诗观者皆喜文卿见余写此卷俾余书之于上(其二)

莫买田,莫买地,买田置地增家计。

西陌东阡恣兼并,不知户役随田至。

大男小女日夜忙,带锁担枷了官事。

莫买田,莫买地。

生前将为子孙谋,身后翻为子孙累。

形式: 古风

吴江长桥

天险不可梯,白石不受鞭。

空疑幻人试幻术,神输鬼运来尘寰。

跻涛驾浪径空阔,盘结钩锁金联环。

又疑东海跃出万丈白玉虬,挟风噀雨飞上天。

天高九万不得上,翻身飞堕长江边。

苍云半湿琼瑶冷,弱水不隔蓬莱境。

两岸遥分白月光,中流压破青天影。

江吞湖吐水势雄,南极地缺栖鱼龙。

桥成壮观夺天巧,却笑造化无全功。

形式: 古风

山行

水声㶁㶁山中路,林深不知林外雨。

转来涧深不可渡,沿流直过前山去。

前山脚下溪路斜,隔江遥见山人家。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