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经华岳

饬驾去京邑,鸣鸾指洛川。

循途经太华,回跸暂周旋。

翠崿留斜影,悬岩冒夕烟。

四方皆石壁,五位配金天。

彷佛看高掌,依稀听子先。

终当铭岁月,从此记灵仙。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翻译

整顿车驾离开京城,鸾铃声指向洛水之滨。
沿着道路经过巍峨的太华山,回转车驾在此稍作停留。
青翠的山崖留下斜阳余晖,悬崖上缭绕着傍晚的烟雾。
四周都是峭立的石壁,五行方位映衬金色的天空。
仿佛能看到神仙的高举的手掌,隐约听到仙子的歌声。
此行将永远铭记在心,从此记住这灵妙的仙境。

注释

饬:整顿。
鸾:古代驾车时用的鸟形铃。
洛川:洛水。
太华:华山。
跸:帝王出行时的车驾。
翠崿:绿色的山崖。
悬岩:陡峭的岩石。
四方:周围。
五位:五行方位。
金天:金色的天空,象征皇权。
高掌:比喻神仙的手掌,象征超凡力量。
子先:可能指仙子或仙人的声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途经华山的景象和感受。"饬驾去京邑,鸣鸾指洛川"一句,通过对马车启动和鸾鸟鸣叫的描写,设置了一种离开都城前往洛水流域的壮阔氛围。"循途经太华,回跸暂周旋"则具体指出了行走的路线是经过华山,并且在那里稍作停留,表现了诗人对这座伟大山脉的敬畏之心。

"翠崿留斜影,悬岩冒夕烟"中,翠崿即华山的别称,其阴影与悬挂的岩石及暮色中的薄雾交织在一起,描绘出华山雄伟秀丽的自然景观。"四方皆石壁,五位配金天"一句,不仅形象地表达了华山四周峭拔如墙壁,更通过“五位”和“金天”的对应,隐喻着帝王之尊贵与山岳之神圣。

"彷佛看高掌,依稀听子先"中,“高掌”指的是山峰的顶端,而“子先”则是古代对父母或祖先的敬称,这里可能暗示诗人对于自然和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尊崇之意。最后,“终当铭岁月,从此记灵仙”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这次经历铭记在心,并且通过“灵仙”这一神秘词汇,赋予华山以超凡脱俗之美。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不仅展现了华岳的壮丽景色,更透露出诗人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敬仰之情。

收录诗词(74)

李隆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 生卒年: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相关古诗词

喜雪

日观卜先征,时巡顺物情。

风行未备礼,云密遽飘霙。

委树寒花发,萦空落絮轻。

朝如玉已会,庭似月犹明。

既睹肤先合,还欣尺有盈。登封何以报?

因此谢功成。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游兴庆宫作

代邸青门右,离宫紫陌陲。

庭如过沛日,水若渡江时。

绮观连鸡岫,朱楼接雁池。

从来敦棣萼,今此茂荆枝。

万叶传馀庆,千年志不移。

凭轩聊属目,轻辇共追随。

务本方崇训,相辉保羽仪。

时康俗易渐,德薄政难施。

鼓吹迎飞盖,弦歌送羽卮。

所希覃率土,孝弟一同规。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登蒲州逍遥楼

长榆息烽火,高柳静风尘。

卜征巡九洛,展豫出三秦。

昔是潜龙地,今为上理辰。

时平乘道泰,聊赏遇年春。

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

一览遗芳翰,千载肃如神。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赐崔日知往潞州

潞国开新府,壶关宠旧林。

妙旌循吏德,持悦庶氓心。

礼乐中朝贵,神明列郡钦。

扬风非赠扇,易俗是张琴。

藩镇讴谣满,行宫雨露深。

会书丞相策,先赐颍川金。

形式: 排律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