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蒲州逍遥楼

长榆息烽火,高柳静风尘。

卜征巡九洛,展豫出三秦。

昔是潜龙地,今为上理辰。

时平乘道泰,聊赏遇年春。

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

一览遗芳翰,千载肃如神。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翻译

长榆树下烽火息,高柳静止了风尘。
占卜出行巡检洛阳,喜庆之事源自三秦。
这里曾隐匿蛟龙之地,如今成为治世的星辰。
时局太平,大道昌盛,我姑且欣赏这春日的美景。
黄河划分大地脉络,壮观的楼阁连接天津。
一观历史遗迹,千年间的英明犹如神灵般肃穆。

注释

长榆:古代对榆树的美称,象征着和平。
息烽火:比喻战争结束,和平来临。
卜征:占卜出行,古代出行前的一种仪式。
九洛:洛阳的别称,古代都城之一。
上理辰:指皇帝或贤明的统治者。
乘道泰:顺应大道的昌盛。
飞观:高耸的楼阁。
天津:古代指黄河入海处,这里泛指京城附近。
遗芳翰:遗留的历史文献或书法。
肃如神:形容历史人物的威严和神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蒲州逍遥楼所见景象和心境。开篇“长榆息烽火,高柳静风尘”两句,以静谧的画面展现了一种战争结束后的宁静氛围,长榆、高柳都已不再承受战乱之扰,风中也不再有硝烟的痕迹。

接着“卜征巡九洛,展豫出三秦”两句,诗人通过占卜来选择良好的行军路线,从而表现了对未来征程的期待和准备。这里的“九洛”、“三秦”都有广阔地域的含义,显示了作者宏大的视野。

第三、四句“昔是潜龙地,今为上理辰。时平乘道泰,聊赏遇年春。”则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表达了诗人对昔日与今日的比较,以及在太平盛世中享受美好春天的心境。“潜龙”指的是未展现才华之人,而“上理辰”则意味着登高望远,理顺时光之意。这里也隐含了诗人自己的心路历程。

最后四句“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一览遗芳翰,千载肃如神。”则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历史文化的缅怀。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在这里被赋予了连接天地、流转不息的意象。而“一览”、“千载”等字眼,则表达了诗人面对广阔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心中所生的敬畏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联想,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国家的盛世相结合,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74)

李隆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 生卒年: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相关古诗词

赐崔日知往潞州

潞国开新府,壶关宠旧林。

妙旌循吏德,持悦庶氓心。

礼乐中朝贵,神明列郡钦。

扬风非赠扇,易俗是张琴。

藩镇讴谣满,行宫雨露深。

会书丞相策,先赐颍川金。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赐新罗王

四维分景纬,万象含中枢。

玉帛遍天下,梯杭归上都。

缅怀阻青陆,岁月勤黄图。

漫漫穷地际,苍苍连海隅。

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

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

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

诚矣天其鉴,贤哉德不孤。

拥旄同作牧,厚贶比生刍。

益重青青志,风霜恒不渝。

形式: 排律 押[虞]韵

集贤书院成,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珍字

广学开书院,崇儒引席珍。

集贤招衮职,论道命台臣。

礼乐沿今古,文章革旧新。

献酬尊俎列,宾主位班陈。

节变云初夏,时移气尚春。

所希光史册,千载仰兹晨。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端午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形式: 排律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