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诗《山长陈刚父挽诗(其一)》由宋代诗人林希逸所作,表达了对逝者陈刚父的深切哀悼与缅怀之情。
首句“名在江湖久”,点出陈刚父生前在世间的名声与影响力,虽身处江湖却声名远播,暗示其为人处世之高洁与才华横溢。次句“青袍鬓已霜”描绘了陈刚父年岁已高,青色官袍上鬓发斑白的形象,既展现了岁月的无情流逝,也暗含了对逝者的尊敬与怀念。
接下来的两句“苕人师凿齿,莲幕客君房”,运用典故,将陈刚父比作苕溪边的智者和莲幕下的贤士,进一步赞扬了他的智慧与德行。这里“师凿齿”和“客君房”分别借用了历史人物的典故,以示对陈刚父才学与品德的高度肯定。
“甫为思芹去,还遭撼树伤”两句,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陈刚父离世的惋惜与哀痛。其中,“思芹去”可能暗指陈刚父的离去如同失去了珍贵的芹菜,而“撼树伤”则形象地描绘了众人因失去这样一位重要人物而感到的悲痛与震动。
最后,“清朝公道厄,埋骨竟凄凉”两句,揭示了陈刚父去世后,不仅个人遭遇不幸,更是在大清盛世中,公正之道受到阻碍,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感慨以及对逝者命运的同情。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对陈刚父生平事迹的简述与情感的抒发,既展现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