彫陂

彫陂之水清且泚,屈为印文三百里。

呼船载过七十馀,褰裳乱流初不记。

竹舆岖?山径凉,仆姑呼妇声相倚。

篁中犹道泥滑滑,仆夫惨惨耕夫喜。

穷山为吏如漫郎,安能为人作嚆矢。

老僧迎谒喜我来,吾以王事笃行李。

知民虚实应县官,我宁信目不信耳。

僧言生长八十馀,县令未曾身到此。

形式: 古风

翻译

雕陂的水清澈又明亮,曲折流淌形成三百里的印记。
呼唤船只载过七十多人,撩起衣裳涉水而行,起初并未留意。
乘坐竹轿在崎岖山路上,凉意从竹林间传来,婆媳呼唤声交织在一起。
竹林深处的人还说路滑,仆人忧心忡忡,农夫却因丰收而欢喜。
在这偏远山区做官如漫游者,怎能期望成为引导改革的箭矢。
老僧迎接我,因我公事繁忙行李繁重而欣喜。
了解百姓疾苦是我的职责,我宁可信亲眼所见,不信耳闻。
僧人说他在这里生活了八十多年,县令从未亲自到访过这里。

注释

泚:水清的样子。
屈:弯曲。
印文:水纹形成的图案。
呼船:叫喊船夫。
褰裳:提起衣裳。
竹舆:竹制的轿子。
岖?:山路不平。
仆姑:婆婆。
妇声:女子的声音。
泥滑滑:形容路面湿滑。
惨惨:忧愁的样子。
漫郎:形容漫无目标的人。
嚆矢:比喻引导或启发。
笃行李:行李沉重,暗示公务繁重。
知民虚实:了解民间真实情况。
县官:地方官员。
信目:相信亲眼所见。
信耳:相信听说。
生长八十馀:活了八十多岁。
未曾:从未。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黄庭坚在彫陂所见的景象和感受。诗的开头两句“彫陂之水清且泚,屈为印文三百里”,形象地写出彫陂水质清澈,蜿蜒流淌如同篆刻的纹路,长达三百里。接下来,诗人乘船渡过,虽然人多物重,但“呼船载过七十馀,褰裳乱流初不记”,表现出舟行的繁忙与轻松。

沿途经过竹舆崎岖的山路,凉意袭人,妇孺之声交织,反映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篁中犹道泥滑滑,仆夫惨惨耕夫喜”一句,通过对比仆夫的忧虑和农夫的喜悦,展现了当地生活的艰辛与丰收的期待。

诗人以“穷山为吏如漫郎,安能为人作嚆矢”自嘲,表达了对官场繁琐事务的厌倦,以及自己作为官员希望能真正了解民间疾苦的愿望。最后,老僧的迎接和对县令未至的陈述,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关注民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描绘彫陂的自然风光和人事百态,展现了黄庭坚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的儒家情怀。

收录诗词(2359)

黄庭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字:鲁直
  • 号:山谷道人
  •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 生卒年:1045.8.9-1105.5.24

相关古诗词

赣上食莲有感

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共房头??,更深兄弟思。

实中有幺荷,拳如小儿手。

令我忆众雏,迎门索梨枣。

莲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

甘餐恐腊毒,素食则怀惭。

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

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

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

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

形式: 古风

髑髅颂

黄沙枯髑髅,本是桃李面。

如今不忍看,当时恨不见。

业风相鼓击,美目巧笑倩。

无脚又无眼,著便成一片。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麟趾赞

麟有趾而不踶,仁哉麟哉。有定而不抵,仁哉麟哉。

有角而不触,仁哉麟哉。

今之人,一朝之忿以触人,灭身辱亲。

呜呼,人中有兽,兽中有人。

形式: 古风

流水

一溪之水,可涉而航。人不我直,我犹力行。

一溪之水,不杠而涉。濡首中流,汝嗟何及。

汤汤流水,可以休兮。嗟行之人,则濯足兮。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