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修六艺之文,通万方之略,后世谁相知,怅望千秋为陨涕;
质鬼神无疑,俟圣人不惑,殷忧与终古,苍凉寰海一孤臣。
此挽联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郭嵩焘的深切缅怀与敬仰之情。上联“修六艺之文,通万方之略”赞颂了郭嵩焘在学术上的深厚造诣和对国家事务的深远洞察力。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代表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体系。万方之略,则体现了郭嵩焘在处理复杂国际关系时的高超智慧与策略。
下联“后世谁相知,怅望千秋为陨涕”流露出对郭嵩焘在世时未能得到充分理解与支持的遗憾,以及对其逝世后孤独与寂寞的感慨。千秋,意指时间的长久,此处暗含了对郭嵩焘伟大贡献可能被历史遗忘的担忧。为陨涕,表达了对郭嵩焘的深切哀悼与怀念。
“质鬼神无疑,俟圣人不惑”则表达了对郭嵩焘人格的崇高评价。质鬼神无疑,意味着郭嵩焘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深度足以超越生死,直面天地间的真理。俟圣人不惑,意指郭嵩焘的思想与行动如同圣人一般,能够引领时代,启迪人心,不会因外界的迷惑而动摇。
最后,“殷忧与终古,苍凉寰海一孤臣”总结了郭嵩焘一生的奉献与牺牲。殷忧,意为深深的忧虑或忧患,这里指的是郭嵩焘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忧虑与努力。终古,与千秋意思相近,表示时间的长远。寰海,即四海之内,形容范围广阔。一孤臣,则强调了郭嵩焘作为忠诚臣子的孤独形象,他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改革的过程中,可能遭遇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挑战。
整体而言,这副挽联不仅高度赞扬了郭嵩焘在学术、外交、道德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也深刻揭示了他所面临的困境与牺牲,表达了对这位伟大人物的崇敬与惋惜之情。
不详
有道出羲皇,江南手定浑闲事;
同仇好兄弟,天上魂依急难人。
风首二南,备异日干城腹心之选;
学通六艺,扫末流词章考据之芜。
地近西山,长兹慷慨悲歌,郁为朝气;
天临北斗,愿共激昂起舞,惜此分阴。
正臣子卧薪尝胆之时,莫耻断齑风太俭;
是古人击筑饮酣之地,相期学剑术无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