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杀身成仁者也并为发之

葵榴入眼明,得酒慰衰齿。

胡为浪自悲,怀古泪纷委。

湘江沈忠臣,越江沈孝子。

沈骨不沈名,清风两江水。

或云非正命,是昧舍生理。

归全岂发肤,所惧本心毁。

哭父天为惊,忧君国将燬。

于焉偷吾生,何以立戴履。

脩短在百年,芳秽垂千纪。

之人死犹生,滔滔真死矣。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翻译

向日葵和石榴映入眼帘,借酒消愁抚慰老迈的牙齿。
为何徒然悲伤,怀古之情让泪水纷飞。
湘江中沉没的是忠诚的臣子,越江中则是孝顺的儿子。
他们的肉体虽沉,但名声永存,清风在两江之间传递他们的精神。
有人说这不是正常寿终,是放弃世俗生活。
保全生命并非只关乎皮肉,真正可怕的是内心受创。
哭泣父亲让天也为之动容,担忧国家将要毁灭。
我在此苟且偷生,如何还能尽忠尽孝。
寿命长短不过百年,但美名恶名却流传千年。
有些人虽死犹生,而有些人却真真切切地逝去。

注释

葵榴:向日葵和石榴。
衰齿:老迈的牙齿。
胡为:为何。
沈:沉没。
正命:正常寿终。
生理:世俗生活。
发肤:皮肉。
毁:受创。
哭父:哭泣父亲。
国将燬:国家将要毁灭。
戴履:尽忠尽孝。
芳秽:美名恶名。
滔滔:形容众多或水流滚滚。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景熙的《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杀身成仁者也并为发之》。诗中,诗人通过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如屈原和曹娥的怀念,以及对他们牺牲自我以成仁义的深深敬仰。"葵榴入眼明,得酒慰衰齿"描绘了端午时节的景象,借酒消愁,暗寓诗人内心的感慨。接着,诗人提到湘江与越江中的忠臣孝子,暗示屈原和曹娥的高尚品质。他认为他们的死并非寻常的命运安排,而是出于对国家和道德的坚守。

诗人进一步指出,真正的英雄不会因为肉体的毁灭而失去名声,他们的精神如同清风般长存于江水之中。他质疑那些怀疑他们死因的人,认为他们是不知生死大义的人。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自己在乱世中苟且偷生的无奈,同时质问自己如何能保持忠诚和责任。

最后,诗人感慨人生短暂,但英名和事迹却能流传千年,而那些真正为正义而死的人,其精神永垂不朽,相比之下,那些看似活着实则行尸走肉的人,才是真正的死去。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又有对现实的忧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情怀和道德思考。

收录诗词(312)

林景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德阳,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 字:德暘
  • 号:霁山
  • 籍贯:温州平阳(今属浙江)
  • 生卒年:1242~1310

相关古诗词

蔡琰归汉图

文姬别胡地,一骑轻南驰。

伤哉贤王北,一骑挟二儿。

二儿抱父啼,问母何所之。

停鞭屡回首,重会知无期。

孰云天壤内,野心无人彝。

凡物以类偶,湿化犹相随。

穹庐况万里,日暮惊沙吹。

惜哉辨琴智,不辨华与夷。

纵怜形势迫,难掩节义亏。

独有思汉心,写入哀弦知。

一朝天使至,千金赎蛾眉。

雨露洗腥瘢,阳和变愁姿。

出关拜汉月,照妾心苦悲。

妾心倘未白,何以觐彤墀。

狐死尚首丘,越鸟终南枝。

如何李都尉,没齿阴山陲。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题水云深处

霏霏弄閒态,滟滟扬素纹。

幽人不可即,但见水与云。

苍狗纷世情,瞿塘在平地。

所以盟白鸥,万荷最深处。

形式: 古风

赠兰坡星翁

深林澹孤芳,一洗桃李姿。

采采坡云暮,持之欲遗谁。

故人青云端,或在江海涯。

青云达者路,江海幽人期。

有如一种兰,升沈亦殊岐。

南宫香满握,谁使纫湘累。

客笑试问君,君曰数所为。

嗟予偶阅理,焚膏自童时。

功名千载芬,白首心已违。

富贵倘贻臭,不如贫贱怡。

吾生吾自断,为谢君平帷。

形式: 古风

赠玉泉真士

紫霞之佩绿玉筇,鞭笞鸾凤八极空。

碧泓照人悬万瞳,黄冠无数趋下风。

自言试邑沧海东,飘忽风雨倾槐宫。

湛卢夜吼将安从,尔来长啸招葛洪。

丹气不死横为虹,全胎十月还倥侗。

三花自聚天无功,笑我双鬓垂秋蓬。

十年白石煮不红,安得四方上下如云龙。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