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清远所作的《偈颂一一二首》中的第三十九首。诗中运用了禅宗的修辞手法,以“不动龙门内”开篇,象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不为外界所动。接着,“行参古佛机”,意指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如同古佛般行事,体现修行的内在化和生活化。
“亲逢渠面目,肯话自容仪”,表达了直接体验真理,无需言语表达,因为真理就在心中。这反映了禅宗强调直觉体验而非文字解释的思想。接下来,“凡圣心平等,高低路坦夷”,指出无论凡人还是圣者,在心灵层面都是平等的,修行的道路也是平坦而无高下之分,强调了佛法的普遍性和包容性。
最后,“丹霞烧木佛,院主落须眉”,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修行过程中的变化。丹霞山的火焰象征着内心的净化与觉醒,木佛被焚烧,意味着旧我被舍弃,院主剃去须眉,象征着放下世俗身份,彻底融入修行之中。整首诗通过这些形象化的描述,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修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