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冯圆中郎中游甘露寺

试凭古刹俯江城,追思孙权共孔明。

三国有人成底事,六朝何代不交兵。

中原天子今恹复,北塞胡儿始削平。

附翼攀鳞真际会,小臣亦解说功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尝试依靠古老的寺庙俯瞰江城,怀念孙权和孔明的丰功伟绩。
三国时期的人们究竟成就了什么,六个朝代哪一代没有过战争呢?
如今的中原天子疲惫不堪,北方的胡人终于被平定。
有幸能像鸟附翅膀、鱼得水那样追随他们,即使是小臣也能理解并称赞他们的功名伟业。

注释

试凭:尝试凭借。
古刹:古老的寺庙。
俯江城:俯瞰江城。
追思:怀念。
孙权:三国时期的东吴君主。
孔明:诸葛亮,蜀汉丞相。
成底事:究竟成就了什么。
六朝:指三国两晋南北朝。
交兵:发生战争。
中原天子:指中原地区的皇帝。
恹复:疲惫不堪。
北塞胡儿:北方的胡人。
始削平:终于被平定。
附翼攀鳞:比喻追随有才之人。
真际会:真正的机遇。
小臣:自谦之词,指自己。
解说功名:理解并称赞功名。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诗人史浩创作的,名为《次韵冯圆中郎中游甘露寺》。从诗中的意境和语言风格来看,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历史情怀和对英雄时代的怀念。

“试凭古刹俯江城”一句,设定了诗人站在古老庙宇边缘,俯瞰着江城的景象。这里的“古刹”通常指的是佛教寺庙,而“俯江城”则是从高处往下看,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所及是一片繁华与宁静交织的江城风光。

接下来的“追思孙权共孔明”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思,孙权和孔明分别代表着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和著名的军事家,象征着智慧与勇气。这一句体现出诗人对于历史英雄及其智谋的崇敬之情。

“三国有人成底事,六朝何代不交兵”两句,从宏观角度回顾了中国古代的动乱时期。三国时代的人们通过智慧和勇气完成了一系列伟业,而六朝则是一个战乱频繁、政权更迭的时代。这两句诗展示了诗人对历史长河中兴衰成败的深刻理解。

“中原天子今恹复,北塞胡儿始削平”表达了诗人对于中央王朝恢复及边疆安宁的喜悦。这里的“中原天子”指的是汉族统治者的复兴,而“北塞胡儿”则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两句传达出诗人对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的期待。

最后,“附翼攀鳞真际会,小臣亦解说功名”一句,表明了诗人作为小吏,也能理解并评价历史人物的功绩。这里的“附翼攀鳞”形象地描述了追随伟人的情景,而“真际会”则是指对历史事件的真实理解和评判。这两词展示了诗人不仅对历史有深刻的认识,而且对于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也有自己的见解。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的个人感受和历史意识,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跨越朝代的宏大历史视角。诗中的每一句都蕴含着对古代英雄和历史变迁深切的情感,以及对于国家统一与边疆安宁的深刻期盼。

收录诗词(652)

史浩(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政治家、词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4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宋宁宗登基,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弥远贵,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字:直翁
  • 号:真隐
  • 籍贯:明州鄞县
  • 生卒年:1106年—1194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陈察平望有作

白旄黄钺拟亲麾,胜气俄周天四围。

犬豕闻风先兽骇,狼狐见月已星稀。

郁葱非雾中原在,岌嶪神京大驾归。

谠议更须频启沃,间无容发是投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次韵贲长老

露地当年说白牛,反令后学莫能由。

足行香陌无穷辙,家在清江欲尽头。

挂碍顿除犹是病,因缘未了且乘流。

此山日夕浮佳气,见则何烦蜡屐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次韵恩平郡王丹桂

银潢滚滚碧流长,洗出清秋百种芳。

著蕊半殷生桂子,离群独立有天香。

仙人剥啄遥相过,野老婆娑日在傍。

正喜奇姿媚霜露,不随时世学新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次韵恩平郡王游山登寺中小阁

天边倚萧寺,小阁翠微中。

烟霭三峰秀,松杉一径通。

潮音从耳悟,尘虑转头空。

堪笑林间弋,犹思落塞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