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坟

茫茫野田平极目,历历古坟如夏屋。

碑板无文荆棘深,石兽沈沦松柏秃。

问人虽不知姓名,昔皆高官仍厚禄。

子孙流落何所之,凶吉当年非不卜。

我来正值寒食天,祭膰不设无人哭。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翻译

广袤的田野一眼望不到边,一座座古墓像夏天的房屋排列清晰。
墓碑上没有文字,只有荆棘丛生,石兽沉没,松柏稀疏枯黄。
询问路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人的姓名,但过去他们都是显赫的官员,享受丰厚的俸禄。
他们的子孙如今流离失所,生死祸福在当年是否曾占卜过。
我此时正赶上清明时节,祭祀的肉食无人摆放,也没有人为他们哭泣。

注释

茫茫:形容广阔无垠。
历历:清晰可见。
碑板:墓碑。
荆棘:多刺的灌木,象征荒凉。
凶吉:指生死祸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番荒凉的古墓景象,表达了对过往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沉思。开篇“茫茫野田平极目”直接设定了广阔而空旷的场景,让人感到一种时间与空间上的辽远和静谧。紧接着,“历历古坟如夏屋”则将这种荒凉具体化为一排排的古老墓地,宛若夏日的茅屋,这种比喻既形象又带有一丝生动。

“碑板无文荆棘深”中的“碑板无文”暗示了历史的消逝和记忆的缺失,而“荆棘深”则是对这种遗忘状态的自然描绘,荆棘常象征着荒凉与隔绝。接下来的“石兽沈沦松柏秃”中,“石兽”指的是墓前守护的石刻动物,它们如今也随时间而荒废;“沉沦”意味着物是人非,往昔繁华如今已成过眼云烟;最后,“松柏秃”则形象地描绘了岁月对自然景观的侵蚀。

在下一部分,诗人通过提问“问人虽不知姓名,昔皆高官仍厚禄”表达了一种历史的无常和命运的变幻。这些墓主原本是享有尊贵地位和丰厚俸禄的人,但如今他们的名字已不可考,只留下破败的坟茔。

接着,“子孙流落何所之,凶吉当年非不卜”一句,则转向了对这些墓主后代命运的思考。尽管古人重视占卜,试图预知凶吉,但最终子孙的流落无处亦是无法逃脱的宿命。

最后,“我来正值寒食天,祭膰不设无人哭”则从个人经历切入,将诗人的到来与寒食节(古代中国清明前后的一种节日)相结合。寒食原本是一个家家户户祭扫先祖的时刻,但在这里,却因为“祭膰不设”,也就是没有人举行仪式,连最起码的哀悼之声也已然消失。这一景象,不仅映照出诗人面对荒废古墓时的心境,也反射了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与文化的断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墓葬状态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生命无常的哲思,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于过往时代及其人物命运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古诗赠兴宗

穷达有常分,得丧难豫言。

古今浩茫茫,倚伏安可原。

轩裳彼自荣,举俗同崩奔。

锱铢校重轻,冰火殊凉温。

君子固无愧,立身明本根。

度矩苟不愆,宠辱徒喧喧。

有如清济流,横贯长河浑。

景公马千驷,南面雄东藩。

陶青刘舍徒,位为丞相尊。

当时非不显,磨灭何足论。

颜回在陋巷,藜藿甘盘飧。

原宪结弊衣,蓬蒿塞其门。

当时岂不穷,至今荣名存。

况君齿方壮,德业素所敦。

安知拓翅归,不作凌云翻。

要之白首期,壮烈施元元。

为君画善策,洒扫清前轩。

长舒四五榻,客来辄开樽。

群愁喜伺人,稍醒必烦冤。

拒之亦无佗,体中常昏昏。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圣俞惠诗复以二章为谢(其一)

我得圣俞诗,于身亦何有。

名字托文编,佗年知不朽。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有]韵

圣俞惠诗复以二章为谢(其二)

我得圣俞诗,于家果何如。

留为子孙宝,胜有千年珠。

形式: 五言绝句

归田诗(其五)

桑柘绿无际,田间戴胜飞。

清醪迎社熟,鸣雉向春肥。

执耒时将急,衔杯日渐稀。

四邻能共乐,招饮莫相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