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容谈山东道中事,忆旧作此

登车四顾总茫茫,铃铎声中见火光。

匝地风霜冲雁阵,漫天尘土过驴纲。

琵琶客路歌红袖,林木人家恼白杨。

行尽畿南二千里,衾中缩卧类摇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坐车辆在山东道中旅行时所见所感,充满了浓郁的旅途气息和地域特色。

首联“登车四顾总茫茫,铃铎声中见火光”,开篇即以“登车”入题,通过“四顾茫茫”的景象,营造出旅途中的辽阔与孤独感。铃铎声与远处的火光交织,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温暖,仿佛在旅途中找到了一丝慰藉。

颔联“匝地风霜冲雁阵,漫天尘土过驴纲”,进一步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观。风霜与雁阵的相遇,展现出季节的变换与生命的顽强;而漫天的尘土与经过的驴纲,则勾勒出旅途的艰辛与劳碌。这两句通过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反映了旅途的不易。

颈联“琵琶客路歌红袖,林木人家恼白杨”,转而聚焦于人物活动。琵琶声与红袖舞动,是旅途中难得的娱乐与欢愉;而林木人家与恼人的白杨,则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这一联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展现了旅途中的情感与思考。

尾联“行尽畿南二千里,衾中缩卧类摇床”,总结了旅程的长度与感受。历经二千里,诗人仿佛在衾中缩卧,如同摇床般轻柔,既表达了对长途跋涉的疲惫,也暗示了内心深处的平静与满足。这一联以细腻的比喻收束全诗,给人以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色与情感,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旅途劳顿的感慨,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反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情感体验。

收录诗词(614)

林占梅(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历史人物,是中国清朝官员。根据《重修台湾省通志》记载,他于1802年上任台湾府儒学训导,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该官职主要从事台湾府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湾府儒学教授制约,该官职亦通常为闽籍,语言可与台湾人互作沟通,事实上,教学上也以闽语为主,官话为辅

相关古诗词

同友人西城楼凭眺即事

竹城西北地势平,田园参错续海坪。

凉秋九月风怒吼,黄沙滚滚海雾腾。

朝来气暖纤尘净,睇眄中天极辽夐。

群峰缥缈列画图,巨海澄浤涵明镜。

高楼凭眺兴欲狂,振衣疑蹑千仞岗。

大呼奚奴捧斗墨,露肘颠书十数行。

题罢馀情犹未已,朋辈之中有绝技。

龙团一饮润我喉,客吹羌笛我长讴。

法曲乍聆「梅花落」,名泉又报「鱼眼浮」。

但耽雅乐与香茗,何须佳酿共珍馐。

君不见赵嘏有句艳今古,长笛横吹倚画楼。

又不见卢仝作经细评骘,七碗风生百虑休。

清音美荈各痂嗜,骚人适意何知愁。

我非骚人多坎壈,生平十事九烦忧。

秋前约侣游榕省,遍海鲸鲵迭闻警。

况当海氛迭闻警,积闷萦胸劳引领。

空有低昂七尺躯,才劣终军敢请缨。

自从游兴动中来,意马心猿常驰骋。

今日登临怀抱开,高天迥地任徘徊。

归时笑傲闺中友,聊当乘风破浪回。

形式: 古风

九芎林庄晚归即景

人影西斜暮色微,萧条满目思依依。

漫空云作糊涂态,撼树风施跋扈威。

岭背林喧寒鹊噪,溪头水急晚潮归。

回途倍觉阴霾甚,山市家家昼掩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二坪道中遇大风

冲寒惟疾走,闭口似衔枚。

飞土扬天起,狂风捲地来。

雁行低复断,猿啸急尤哀。

小憩茅亭下,相看面欲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咸水港归途口号

乾坤俄顷幻,明晦霎时中。

日色当头没,涛声裂耳雄。

冻云凝一水,寒雨滞层空。

行客龙钟甚,迟迟似老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