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蛩

晚凉豪兴生,刺舟载明月。

心托碧琅天,身在水精阙。

何来在砌蛩,振羽数声发。

协候方朱明,审音报商越。

通灵信物类,不与惟时节。

来者复无住,知然却怡悦。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闻蛩》。诗中描绘了诗人于晚凉之际,乘舟赏月的情景,心境与自然和谐共融,通过听闻蛩声,感受到季节更替的微妙变化,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宁静喜悦。

首句“晚凉豪兴生,刺舟载明月”,描绘了一幅月下泛舟的景象,晚风轻拂,带来一丝凉意,激发了诗人的豪情逸兴,他划动小舟,载着一轮明月,悠然自得地游荡在水面上。

接着,“心托碧琅天,身在水精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与自然的交融。碧琅天,指的是清澈透明的天空,象征着纯净的心境;水精阙,则是水中宫殿的隐喻,暗示诗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何来在砌蛩,振羽数声发”描绘了诗人听到蛩声的情景。蛩,即蟋蟀,其鸣声在秋夜尤为明显。诗人好奇地询问这声音从何处传来,随后听到了几声清脆的蟋蟀鸣叫。

“协候方朱明,审音报商越”则揭示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力。朱明,指夏至后的时节,商越则是五音中的商音和越音,分别代表秋季和冬季。诗人通过蟋蟀的鸣叫声,感知到了季节的更迭,仿佛它们在为即将到来的秋季报讯。

最后,“通灵信物类,不与惟时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他认为,蟋蟀的鸣叫不仅是季节变换的信号,更是自然界的一种“通灵信物”,能够传达出宇宙间微妙而深邃的信息。

“来者复无住,知然却怡悦”则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现象时的平和心态。他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其规律和周期,无论是来去还是变化,都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因此,他以一种怡然自得的态度,欣赏并接纳这一切,从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喜悦。

整首诗通过对晚凉泛舟、月色、自然声音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季节更替的敏感感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哲理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16536)

弘历(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率言

极大巨灵掌开山,极小巨灵身七寸。

极大鲲鱼几千里,极小鲲鱼蚁子分。

一物变幻尚如此,千秋是非谁定论。

形式: 古风

青龙桥西(其一)

拟向名山盛暑消,石桥西畔又鸣梢。

便教马上逢新喜,一路香风畅颖苗。

形式: 七言绝句

青龙桥西(其二)

欲鸣铜雀熟催田,高下如云秀实全。

所冀雨旸时一月,今年可卜胜常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夏日香山静宜园即事四首(其一)

别业非遥便往还,兰椒迤逦辟云关。

看山延得半斋爽,逭暑权因一日閒。

鹤领雏来调弱羽,鹿希革后长新斑。

书帷何必韦编展,大地羲爻注此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