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雨过山田物物穰,斋庖煮豆喜初尝。
茸茸绿荚牛毛浅,戢戢明珠蚌蛤长。
不直画堂擎玉腕,只宜吟客饱藜肠。
食馀依旧堆盘在,贵贱同归何有乡。
这首诗描绘的是雨后山间田园的丰收景象。"雨过山田物物穰"一句,写雨后的农田里各种作物丰盈饱满,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斋庖煮豆喜初尝"则表达了诗人对新鲜豆类食物的喜爱和满足,体现出农耕生活的质朴喜悦。
接下来的两句"茸茸绿荚牛毛浅,戢戢明珠蚌蛤长",通过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豆荚的嫩绿和蚌蛤的肥美,宛如珍珠般晶莹剔透。诗人认为这些食物更适合文人墨客品味,而非华堂之上炫耀的佳肴,"不直画堂擎玉腕"暗含对奢华生活的批评。
最后两句"食馀依旧堆盘在,贵贱同归何有乡",表达出无论食物珍贵与否,享用过后都剩下满盘,暗示了富贵贫贱的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并无太大差别,都回归到生活的本质,体现了诗人对朴素生活的崇尚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整体上,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现象的深沉洞察。
不详
初名凤之,又字仪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为文天祥门人,并曾入其幕府参与抗元活动。与刘辰翁父子亦交厚,辰翁对其非常推重,刘将孙亦与其结“青山社”,其结社情况现不详
总角坐成老,孤生自可怜。
遂为众父父,又贺一年年。
桃板无新语,屠苏妨早眠。
柴门无可掩,来者自萧然。
一览楼头笑拂衣,今朝何意此歔欷。
断无痛饮歌都护,那得重归见令威。
太学废来同舍尽,清江好在故人非。
我来岂是无情者,为哭妻儿无泪挥。
忆得梅边载酒时,梅花依旧主君非。
春如生客至谁省,人与残年去不归。
铜雀帐存仙似梦,金台雁到客沾衣。
清朝庶政须参决,却怕除书出帝畿。
满襟和气任天真,岂意俄成千载人。
笃厚西都诸老传,宦游南海宰官身。
竹君所幸存中子,荀氏何妨有二仁。
早及相门今白发,传来哀讣倍酸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