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东坡三峡桥韵赠源上人

解衣振林霏,攲枕听檐溜。

饥肠欲雷鸣,病耳忽牛斗。

自嗟兵火馀,十载困淮右。

崎岖穷水石,邂逅遍岩窦。

山游杂麋鹿,野处狎猿狖。

那知膏粱肥,但觉蔬笋瘦。

宝林吾北邻,晨夕钟鼓奏。

疏篁玉森列,樛木弓半彀。

来为圣人祝,歌呗发清昼。

归馀雨脚稀,溪流静如漱。

形式: 古风 押[宥]韵

翻译

解开衣服感受山间的雾气,斜靠枕头倾听屋檐滴水声。
饥饿的肚子像打雷般响,生病的耳朵仿佛听到牛马相斗。
我感叹自己在战火后余生,十年来困守淮河以南。
道路崎岖,遍历山水险峻,偶遇洞穴在岩石间。
山中游玩与麋鹿相伴,野外生活与猿猴亲近。
哪里知道富贵人家的奢华,只觉得粗茶淡饭也珍贵。
宝林寺就在我的北边邻居,早晚钟鼓声不断。
稀疏的竹林如玉排列,弯曲的老树似弓张一半。
我来这里为圣人祈福,歌声诵经在白天响起。
归途中雨点稀疏,小溪流水宁静如漱口声。

注释

振:摇动,抖动。
檐溜:屋檐滴水。
雷鸣:比喻声音大。
牛斗:形容声音嘈杂。
兵火:战争烽火。
淮右:古代地区名,淮河以南。
崎岖:山路不平。
岩窦:岩石缝隙中的洞穴。
膏粱:指富贵人家的美食。
蔬笋:蔬菜和竹笋,代指简朴食物。
宝林:寺庙名。
晨夕:早晚。
疏篁:稀疏的竹林。
樛木:弯曲的老树。
圣人:指有德行或智慧的人。
雨脚:雨滴。
漱:用水清洗,这里形容溪流平静如水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解衣振林霏,攲枕听檐溜"一句,通过动作传达出一种放松的氛围,诗人似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紧接着的"饥肠欲雷鸣,病耳忽牛斗"则表现了诗人的身体不适和内心的忧虑。

随后几句"自嗟兵火馀,十载困淮右。崎岖穷水石,邂逅遍岩窦。山游杂麋鹿,野处狎猿狖"描述了诗人长期居住在战争之地的艰苦生活,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感受。

"那知膏粱肥,但觉蔬笋瘦"则转而反映出诗人的生活困顿,虽然外界可能看似丰富,但诗人自身却感到贫乏。接着"宝林吾北邻,晨夕钟鼓奏。疏篁玉森列,樛木弓半彀"描绘了一种宁静而又有些许紧张的生活场景。

最后几句"来为圣人祝,歌呗发清昼。归馀雨脚稀,溪流静如漱"则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美好的祈愿,以及在雨后的宁静之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既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也有对未来和平的向往。

收录诗词(1042)

王之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籍贯:庐州濡须

相关古诗词

白莲池

白莲如玉人,高洁谢脂泽。

圆荷作翠盖,掩映秋水碧。

小亭日相对,无言倚轻策。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龙门呈心老

千山倚天高,一径穿云斜。

忽然见楼阁,知是佛子家。

苍松老不死,夭矫如龙蛇。

霜皮自鳞皴,风梢互槎牙。

幽花似薝卜,清绝不可加。

过庭送好音,异哉碧鸰伽。

我来不忍去,一步三咨嗟。

终当解冠裳,从师卧烟霞。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会河道中

会河村店西,沙水清练练。

我行独带月,滉漾掣金线。

凝寒逼征衣,霜华重如霰。

至此怀僧弥,老泪几欲泫。

形式: 古风

再用奴字韵寄李廷吉

霜馀菊暗荷叶枯,千头喜见君家奴。

离离丹实照绿叶,不减五松官大夫。

迩来万木冻欲死,东君信到梅花须。

一枝亚竹斜照水,便觉清香无处无。

李君江南我江北,正如员峤邻方壶。

操修迥与世俗异,政事赖有神明扶。

文书甚简民甚喜,老吏往往寒无襦。

项侯秀发西楚后,作诗语带山仙癯。

愿因徐辟见孟子,折简未敢先招呼。

异时鼎社遂酣畅,会使王衍悲黄垆。

形式: 古风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