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徐问所作的《送严翰林还京》诗,以深情厚谊与对友人的关怀为主线,描绘了送别场景中的复杂情感与对未来的期许。
首联“钤山太史旧比邻,十载思君白发新”,以“钤山太史”这一典故开篇,暗示了诗人与友人曾有过深厚的友谊,如今十年过去,两鬓已添白发,表达了时间流逝、友情不变的主题。这里通过“旧比邻”和“十载思君”的描述,营造出一种久别重逢又不得不分别的氛围,充满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颔联“词翰早开三殿色,旌旗今发九江春”,转而赞美友人的才华与成就。通过“词翰早开三殿色”这一夸张的比喻,强调了友人在文坛上的卓越贡献,如同在皇宫殿堂上绽放的花朵,光彩夺目。而“旌旗今发九江春”则以动态的景象,象征着友人即将踏上新的旅程,前往九江,如同春风中的旗帜,充满生机与希望。
颈联“沙边别意怜芳草,天外羁愁望紫宸”,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哀愁与对友人的牵挂。诗人想象友人在沙边别离时,心中满是对芳草的怜惜,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友人旅途中的孤独与寂寞的同情。同时,“天外羁愁望紫宸”一句,将友人的思绪引向远方,表达了对友人未来道路的关切与祝福,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尾联“为报中朝知己道,江城凋敝只宜贫”,则是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与期待。他希望友人能向京城的知交传达自己的心意,即便面对江城的凋敝与贫困,也应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蕴含了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以及对友情与坚持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送别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深厚的人情味与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融入了对友人成就的赞美与对未来生活的期许,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