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杨伯洪

扁舟下峡七经年,犹忆西民困备边。

已病一夫空有议,误谋元帅本非贤。

公朝虑蜀天常近,之子忧时火未然。

遇合却留经济用,此行应不愧登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我在小舟中漂流过三峡已经七年,仍然记得西部人民在边境受苦受难。
一个有病的人只会空谈建议,错误地策划了元帅的策略,他本身并不贤明。
朝廷常常担忧蜀地的安危,而此时危机尚未燃起。
你这次的相遇和合作正好能发挥你的治国才能,这次出行应该不会愧对神仙般的高尚行为。

注释

扁舟:小船。
下峡:顺流而下,指漂流。
经年:多年。
西民:西部的人民。
困备边:在边境受苦。
空有议:只会空谈。
元帅:军事领袖。
非贤:不贤明。
公朝:朝廷。
虑蜀:担忧蜀地。
天常近:时刻关注。
之子:这个人,指上文提到的某人。
忧时:忧虑时局。
火未然:危机尚未发生。
遇合:相遇并得到重用。
经济用:治国才能。
登仙:像神仙一样高尚的行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曹彦约所作的《酬杨伯洪》。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反思和对友人杨伯洪的赞扬。首句“扁舟下峡七经年”描绘了诗人长时间的舟行经历,暗示了其人生的漂泊与沧桑。接下来的“犹忆西民困备边”表达了诗人对西部边疆人民疾苦的深深挂念。

诗人批评了那些空谈误国的人,“已病一夫空有议”,指出某些人的无能和不负责任。他进一步指出元帅的失策并非由于贤能不足,“误谋元帅本非贤”,揭示了决策层的问题。在“公朝虑蜀天常近,之子忧时火未然”两句中,诗人赞赏杨伯洪时刻关心国家安危,如同忧虑未燃起的战火,显示出他的深思熟虑和责任感。

最后两句“遇合却留经济用,此行应不愧登仙”高度评价了杨伯洪的才能和品格,认为他在合适的时机展现了自己的治国才能,这将使他的行为超越常人,如同仙人一般令人敬佩。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赞扬,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肯定和对时局的忧虑,体现了宋代理性思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收录诗词(368)

曹彦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淳熙八年进士。曾从朱熹讲学,后受人之召,负责汉阳军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汉阳军。后累官宝谟阁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为湖南转运判官,镇压郴州(今湖南郴县)瑶民起义,后任利州路(今属陕西)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发漕司储粮减价粜与饥民、通商蠲税,并论兵柄财权并列之弊。宝庆元年,擢为兵部侍郎,迁礼部侍郎,不久又授为兵部尚书,力辞不拜,后以华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

  • 字:简甫
  • 号:昌谷
  • 籍贯: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
  • 生卒年:1157~1228

相关古诗词

廖子晦以通书及龟山道乡晦庵帖见惠

文公垂宪墨淋浪,鼎立龟山更道乡。

家有一焉犹冠绝,宝兹三者见珍藏。

来从叠嶂层峦里,置在光风霁月傍。

收拾兵戎无一物,满船空载有归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暮春

春尽无何耳,客行犹及之。

水光风约束,山貌雨矜持。

物态从前好,官身到底痴。

只言餐秀色,十口政忧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漫成寄朱伯海主簿

幸拜恩纶强自宽,穷居寒士忝微官。

风霜迢递踰千里,晨夕间关历万端。

一片山城常寂寞,几宵灯火忆团栾。

当年别后伤心处,极目君峰草木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谭仁季以二诗见贻走笔次韵(其一)

风声久想杜陵珂,坐对忘年可烂柯。

但觉清谈挥玉柄,也知文律敌金科。

螳螂欲振难当辙,鼹鼠终微漫饮河。

从此巽堂风月好,满腔茅塞半消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