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溪翁写竹妙得彭城墨派而不轻为人作以故传世颇鲜此纸仅以数枝寓意耳而姿态溢出乃子尚书公刻之石摹本示余不胜仰止敬题于后

子猷爱此君,不能一传神。

谁为传神者,峭茜得其真。

前有文湖州,后有王舍人。

沈翁天机活,不借丹青色。

尽吸淇澳秋,缩入文园墨。

披梢凤尾振,写箨龙鳞坼。

兴来两三枝,势若一万尺。

翁乘葛溪杖,转叩湘君宅。

零落吉光裘,片羽千金直。

幸有凤沼儿,摹之于乐石。

石能使竹寿,竹能救石顽。

遂令风云气,长留天地间。

羹墙莫深慕,徒益泪痕斑。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名为《柏溪翁写竹》,是对画家柏溪翁所绘之竹的赞美与欣赏。诗中不仅描绘了竹子的形态与生命力,也表达了对画家技艺的高度评价。

诗开篇即点明主题:“子猷爱此君,不能一传神。”这里借用典故,将柏溪翁比作喜爱竹子的王子猷,表达了他对竹子的深情厚意。接着,“谁为传神者,峭茜得其真。”指出画家柏溪翁正是那个能够将竹子的神韵完美传达出来的人。

“前有文湖州,后有王舍人。”此处以文湖州和王舍人作为对比,强调柏溪翁在绘画技艺上的独特之处。接下来,“沈翁天机活,不借丹青色。”进一步赞扬柏溪翁的创作灵感与色彩运用的独特性。

“尽吸淇澳秋,缩入文园墨。”描绘了柏溪翁在创作时,仿佛将秋天的景色与文园的墨香融入画中,展现出竹子的生动与韵味。“披梢凤尾振,写箨龙鳞坼。”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叶的飘逸与竹节的坚韧。

“兴来两三枝,势若一万尺。”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竹子的勃勃生机与壮观气势。“翁乘葛溪杖,转叩湘君宅。”通过想象,描绘了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仿佛与自然界的神灵进行对话。

“零落吉光裘,片羽千金直。”以珍贵的吉光裘和价值连城的羽毛比喻柏溪翁的作品,强调其艺术价值之高。“幸有凤沼儿,摹之于乐石。”表达了对画家作品被复制并流传的喜悦之情。

最后,“石能使竹寿,竹能救石顽。”以竹与石的相互作用,象征着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遂令风云气,长留天地间。”表达了对柏溪翁作品永恒魅力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与赞美,以及对画家柏溪翁技艺的赞誉,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自然与艺术的融合,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视。

收录诗词(7088)

王世贞(明)

成就

作品:《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

经历

明代的文学家、史学家。为“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

  • 称谓:又号弇州山人
  • 字:元美
  • 号:凤洲
  • 籍贯:太仓(今江苏太仓)
  • 生卒年:1526年-1590年

相关古诗词

挽七十六翁少和盛先生古体一章

秦人刺扁生,曹公僇华氏。

念非遘凶残,此曹会不死。

盛翁擅秘方,且复精名理。

肘有青囊书,舌余上池水。

出奇不为恒,所治人立起。

手诊贫儿腕,巷停富客轨。

义声冠当时,颠癖亦尔尔。

昨岁冬仲朔,冲寒过吾里。

宗戚若而辈,赖翁锡余齿。

华筵簇高张,郑声奏绮靡。

翁去不复顾,自抱琵琶妓。

风流一朝尽,有药它人饵。

七十六年春,花飞逐湍驶。

犹举逸少云,乐死胜二子。

为悰虽不同,伤生亦如此。

惜哉三仙翁,制命不在己。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咏碧莲花花初正碧久之则纯白矣

苞蕊色正碧,碧如碧瑶冠。

舒英渐纯白,白胜白玉盘。

双成妆甫毕,西母宴将阑。

醉驭群鹤苦,雪翎尽摧残。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送印上人朝五台

僧朝五台去,毛孔皆文殊。

及乎五台返,文殊为有无。

清凉即烦恼,欲界是仙都。

吾爱仰山弟,从他来意孤。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谭道人自豫章来致宗良王孙诗一编为订而序之复成兹章示宗良

客从西江来,鲤鱼衔双结。

鱼腹了不腥,兰芬中自发。

王孙天潢秀,兴词何勃郁。

奔腾失前辈,摆脱谢时杰。

调古意必新,才工理非别。

力回彭蠡澜,欲表匡庐截。

四顾无当心,徘徊取真悦。

敬礼昔杳然,玄宴本虚劣。

笑此垂尽躯,为君千秋设。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