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述(其三)

谄道正为著相,谤禅未许知音。

人无第一等眼,佛具若干种心。

形式: 六言诗 押[侵]韵

翻译

过分的奉承只为了迎合权势,诽谤禅宗的人也不期望有真正理解者。
人没有最高层次的眼光,佛却具备各种不同的智慧之心。

注释

谄:过分的奉承。
道:道路,此处指奉承之道。
正:正直,此处指过分。
为:为了。
著:显现,引申为迎合。
相:权势或地位。
谤:诽谤。
禅:禅宗,佛教的一个流派。
未许:不期望。
知音:理解者,知己。
人:人。
无:没有。
第一等眼:最高层次的眼光。
佛:佛。
具:具备。
若干:各种。
种心:不同种类的心智或智慧。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泳的《杂述(其三)》,主要探讨了人性与佛教观念中的某些深刻议题。首句"谄道正为著相",批评了那些为了追求某种外在形式或地位而奉承之道的人,暗示这种行为过于执着于表象。"谤禅未许知音"则指出,对于佛教中的禅宗理解,不是轻易就能找到真正领悟其深意的人,暗示禅宗的玄妙并非表面所能轻易诋毁。

后两句"人无第一等眼,佛具若干种心"进一步深化主题,强调人的认识有限,没有达到超然的洞察力,而佛的境界则包含着无数种智慧和慈悲的心境。这表达了诗人对人性局限性的感慨,以及对佛教中超越世俗智慧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佛教的高远,具有一定的哲理深度。

收录诗词(50)

林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杂述(其四)

竺仙论五百劫,蒙叟誇八千春。

但闻尧舜氏作,谁识羲黄上人。

形式: 六言诗 押[真]韵

杂述(其九)

唐士有非国语,汉人曾反离骚。

依本定非笔杰,爱奇自是人豪。

形式: 六言诗 押[豪]韵

杂述(其五)

毕方鹤而一足,鬼车鸺而九头。

物怪不知谁使,人身又复何求。

形式: 六言诗 押[尤]韵

杂述(其一)

关令著黄帝曰,柱史称圣人云。

俗学谩誇臆说,仙书犹述旧闻。

形式: 六言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