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八首,并叙(其四)

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

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

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

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

秋来霜穗重,颠倒相撑拄。

但闻畦陇间,蚱蜢如风雨。

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

我久食官仓,红腐等泥土。

行当知此味,口腹吾已许。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清明节前种植水稻,这样的乐事我能一一列举。
稻田上空,春雨滋润,仿佛听到细雨中稻苗生长的声音。
到了初夏,开始分秧插秧,看着稻叶逐渐展开,我心中欢喜。
明亮的月光下,露珠晶莹,如同串串珍珠挂在稻叶上。
秋天稻谷熟了,沉甸甸的稻穗相互支撑,景象壮观。
田野间只听见蚱蜢的嘈杂声,如同风雨交加。
新打下的稻谷立即放入蒸笼,颗颗如玉,装满竹筐。
长久以来,我享受着官府仓库的粮食,它们对我来说就像烂泥一样。
现在我即将体验到真正的味道,对于口腹之欲,我已经有所期待。

注释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农耕时节。
乐事:令人愉快的事情。
毛空:稻田表面,形容湿润。
春泽:春天的雨水。
针水:比喻细微的雨声。
渐喜:渐渐感到喜悦。
月明:明亮的月光。
珠垂缕:形容露珠晶莹如串珠。
霜穗:结满霜的稻穗。
蚱蜢:田间害虫。
新舂:新打下的谷物。
甑:古代炊具,蒸锅。
红腐:形容食物腐败变质。
口腹:指饮食。
许:答应,期待。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农事和对生活感悟的诗,通过对种稻过程的细腻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万物和劳动成果的喜悦之情。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诗人的细心观察和深厚感情,如“毛空暗春泽”描绘的是春天水分充足的景象,“针水闻好语”则是对清泉流水声的形容,传达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这两句通过稻秧的生长变化,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规律的顺应和欣赏。到了秋天,“霜穗重”、“颠倒相撑拄”的景象则展示了农作物成熟后的繁忙场面。

“但闻畦陇间,蚱蜢如风雨。”这里诗人通过对土壤中小虫蚂蚱活动的描写,展现了一种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接着,“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则是收获后的喜悦和满足,玉粒比喻稻谷的饱满洁白。

最后,“我久食官仓,红腐等泥土。”诗人反思自己过去长期食用官府的粮食,现在才体会到自耕自种的粮食是多么珍贵。"行当知此味,口腹吾已许"表达了诗人对农业劳动和自然恩赐的感激,以及对于简单生活的认同。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和哲思。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东坡八首,并叙(其五)

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

桑柘未及成,一麦庶可望。

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

农父告我言,勿使苗叶昌。

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

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东坡八首,并叙(其六)

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斲。

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

十年何足道,千载如风雹。

旧闻李衡奴,此策疑可学。

我有同舍郎,官居在灊岳。

遗我三寸甘,照座光卓荦。

百栽倘可致,当及春冰渥。

想见竹篱间,青黄垂屋角。

形式: 古风 押[觉]韵

东坡八首,并叙(其七)

潘子久不调,沽酒江南村。

郭生本将种,卖药西市垣。

古生亦好事,恐是押牙孙。

家有一亩竹,无时容叩门。

我穷交旧绝,三子独见存。

从我于东坡,劳饷同一飧。

可怜杜拾遗,事与朱、阮论。

吾师卜子夏,四海皆弟昆。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东坡八首,并叙(其八)

马生本穷士,从我二十年。

日夜望我贵,求分买山钱。

我今反累君,借耕辍兹田。

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

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

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