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志在耕读的隐士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首句“知时布谷隔林呼”,以布谷鸟的啼鸣象征时间的流转和农事的节令,暗示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顺应。接着,“雨后春犁学自扶”描绘了春雨过后,农人扶犁耕作的场景,既体现了劳动的艰辛,也蕴含着对丰收的期待。
“岂可枉寻干禄仕,何妨识字作农夫”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功利的不屑,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认为读书识字并不一定要追求功名,同样可以融入平凡的农耕生活中,享受精神的富足。接下来的“畬田火米常先熟,老瓮新篘不用沽”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熟悉和对自然循环的理解,畬田的火米提前成熟,老瓮中的新酒无需外求,都体现了他对自然节奏的把握和内心的宁静。
最后,“窃比古人谁得似,长沮桀溺是吾徒”以古代隐士长沮、桀溺自比,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认同,认为自己虽非古人,但在追求心灵自由和自然生活方面,与古人有着相似的精神追求。整首诗通过对日常农耕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