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在深山之中寻找精神寄托的境界。"澹氏人安在,缥缈九霄间"一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世外桃源般宁静生活的向往。"我来唯有石屋,周览百寻宽"则具体描绘了隐者的居所,是一处宽敞的石制建筑。
接着,"一曲中分夷险,两牖空光平布,满洞贮清寒"描述了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存,其中“一曲”可能指的是小溪流水,“两牖”则是指窗户,这些都是隐者生活场所的细节。"高歌自堪仰,何必论金丹"表达了一种超脱物外、不羁的精神状态,对于传统道家追求长生不老的“金丹”之说持有超然态度。
"周贤士,知此意,薄秦官"可能是在呼吁或提醒某位賢士,要懂得这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意义,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权力机构(秦官)的不屑一顾。"一床一枕,依然犹伴白云闲"则是隐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便是最简单的生活,也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门外俗尘如海,门里道心如水,谈笑足回澜"这几句通过对比,强调了内外两种不同世界的对立。隐者之所以选择这种生活,是因为他们认为世间纷扰(俗尘)如同汹涌的海洋,而自己的精神世界则清澈如水,这样的生活即便是简单的交谈笑语,也足以让人心满意足,无需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就。
最后,"此事无今古,不信叩嵛山"表达了这种生活理念和境界超越时空,是不依赖于具体历史时期或地点的。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中隐逸精神的一种颂扬,同时也是诗人个人对于自由和精神独立的一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