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乐诗为天台杨允昌作

台之山,石孱孱。我登其巇,可以振我衣。

台之水,石齿齿。我行其沚,可以洗我耳。

山水之区,我田我庐。朝樵暮渔,式啸以游。

天壤之间,有鸢有鱼。我乐我清,匪物与谋。

悠悠化机,动静无舍。我清我乐,谁知我者。

有怀若人,莫招尔来。欲往从之,室是远而。

我歌此诗,知者和之。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名为《清乐诗为天台杨允昌作》。诗中描绘了作者在天台山的自然景观中寻求心灵宁静与自由的体验。诗人在山间行走,感受着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通过登山、涉水、采樵、捕鱼等活动,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

“台之山,石孱孱”,开篇即以山石的坚韧形象,引出对自然环境的赞美。“我登其巇,可以振我衣”,诗人通过登山,不仅体验了自然的力量,也借此释放内心的束缚与压力。“台之水,石齿齿”,水石相映,诗人行走在水边,以水洗耳,象征着心灵的净化与洗涤。

接着,“山水之区,我田我庐。朝樵暮渔,式啸以游”,描绘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通过早上的砍柴、晚上的捕鱼,以及在山水间自由地呼啸游走,展现了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天壤之间,有鸢有鱼。我乐我清,匪物与谋”,诗人将自己置于天地之间,与飞鸟、游鱼为伴,享受着内心的平静与清欢,不被外界事物所干扰,体现了他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脱的境界。

最后,“悠悠化机,动静无舍。我清我乐,谁知我者。有怀若人,莫招尔来。欲往从之,室是远而。我歌此诗,知者和之”,诗人感叹于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他自得其乐,却也感到了孤独,希望有同样心境的人能理解并分享这份快乐,但又意识到这种理解可能难以实现。全诗以一首歌结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与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无奈与孤独感。

收录诗词(1558)

李东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字:宾之
  • 号:西涯
  • 籍贯: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
  • 生卒年:1447年-1516年

相关古诗词

答罗明仲草书歌

草书之妙谁绝伦,我欲从之羞效颦。

平生两手硬如铁,空有苦思凌风云。

罗夫子,君不闻草书在意不在文。

十年摹写未必似,偶然落笔还通神。

人道张颠看剑舞,公孙大娘出谁门。

始知骅骝别有骨,世上岂复曹将军。

罗夫子,君不见陈士谦,温元善。

芙蓉颜色杨柳姿,能使市上黄金贱。

今人好尚乃如此,有眼何须辨真赝。

罗夫子,眼如电。生来四十年,阅遍图书五千卷。

向来得我书,赠我一匹锦绣缎。

吾观少陵有诗史,看君之诗宛相似。

包罗巨细成大家,上穷伏羲下元季。

秋姜冬桂老愈辣,翠竹青松寒不死。

君诗在格不在辞,肯与时人斗红紫,吾观草书亦如此。

罗夫子,君莫疑,眼中磊落非君谁。

紫阳之书冠今古,其大如斗小者卮。

虫书鸟迹不复识,见此再拜真吾师。

君今长驱我戈倒,缩手不搏生蛟螭。

长安城西纸贵贱,吾欲买断防君嗤。

形式: 古风

晓游宝珠洞

夏夜不厌凉,暑雨不厌晴。

明发游照园,披衣见疏星。

危石咽乱泉,清露零繁英。

未闻鸟雀喧,而多花草馨。

初阳出东海,射我西岭明。

西岭列园后,迤逦启云扃。

下瞰岚氛色,上接颢元精。

乘六龙御天,壮哉俯帝京。

上方落钟梵,古刹辉丹青。

骋望无边际,绿野亘葱菁。

回思望雨忧,忧已乐转生。

忧乐每循环,谁能静六情。

形式: 古风

香界寺三首(其一)

延缘栈路到花宫,小憩精庐松下风。

却望宝珠凭眺处,虚无疑在白云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香界寺三首(其二)

绝顶雨馀寒似峭,中盘夏静暑无侵。

山僧公案何须问,暂坐匡床爇水沈。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