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油灯方照夜,此物用能行。
焦首终无悔,横身为发明。
尽心常欲晓,委地始知轻。
若比飘飘梗,何邀世上名。
这首诗名为《挑灯杖》,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诗中以挑灯杖为题材,通过描绘其在夜晚照明的作用,展现出挑灯杖默默奉献的精神。首句“油灯方照夜”描绘了挑灯杖在黑暗中提供光明的情景,次句“此物用能行”强调了它的实用性。接下来,“焦首终无悔”表达了挑灯杖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决心,即使牺牲也无怨无悔。“横身为发明”进一步刻画了它无私奉献的形象,即使被折断,也能发挥出作用。
“尽心常欲晓”体现了挑灯杖始终如一地付出,希望带给人们黎明般的清醒。“委地始知轻”则暗示了它在完成使命后,即使落在地上也显得轻盈,不求回报。最后两句“若比飘飘梗,何邀世上名”,将挑灯杖与随波逐流的浮萍相比,表达出挑灯杖淡泊名利的态度,宁愿默默无闻,也不追求世间的虚名。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美了挑灯杖的无私奉献和淡泊精神,寓言式地传达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推崇。
不详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纵横尸暴积,万殒少全生。
饮雨活胡地,脱身归汉城。
野獾穿废灶,妖鵩啸空营。
侵骨剑疮在,无人为不惊。
落日探兵至,黄尘钞骑多。
邀勋轻赴敌,转战背长河。
大将中流矢,残兵空负戈。
散亡归不得,掩抑泣山阿。
昔日里中旧,今为幕下英。
烟波归楚国,风月满都城。
食有江鱼美,时无羽檄惊。
他年傥行县,肯使折腰迎。
哀铎悽悽里,铭旌杳杳中。
涧云销穗帐,山雨入蒿宫。
世路行来久,泉途去莫穷。
素吟应共葬,饮韵在松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