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南行至溪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开篇“南行遵溪浒,流景何楚楚”以生动的语言勾勒出溪水边景色的美丽与流动之美。接着,“溪毛绣藻蘩,游鱼聚相喣”描绘了溪水中藻类繁茂,游鱼聚集的生动画面,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与生机。
“锦石亦参错,绿发明可数”则通过色彩对比,展现了石头与绿色植物的交错之美。“小者如卧羊,大者如伏虎”运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溪中石头的大小形态,既有细腻又有力量感。
“飞湍所磨荡,兀兀自太古”则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时间的永恒。接下来,“丛薄交深春,不但蔚榛楛”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不仅仅是茂密的灌木和荆棘,还有生命的活力。
“兹游倦登陟,到此一延伫”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旅行的疲惫,但对眼前美景的留恋。最后,“况有令主人,意气不为忤”提到遇到的好主人,使得旅途更加愉快。而“担囊轻百里,一一适我所”则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满足了诗人的各种需求。
“春花未终极,岂即怀故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暂时忘记了思乡之情。然而,“锦江非不佳,人情薄如楮”则对比了自然之美的深厚与人情的淡薄,流露出一丝无奈和感慨。
“西游杜陵老,安得免愁苦”借用杜甫的典故,表达了即使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也难以摆脱人生的愁苦。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愁苦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