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胡苇杭韵

曾识清明上巳时,懒能游冶步芳菲。

梨花半落雨初过,杜宇不鸣春自归。

双冢年深人祭少,孤山日晚客来稀。

江南尚有馀寒在,莫倚东风褪絮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曾经经历过清明上巳节的热闹,如今却懒于游玩赏花。
梨花凋零后刚下过雨,杜鹃鸟也不再啼叫,春天仿佛自行离去。
两座荒坟久无人祭扫,孤山日暮时分来访的客人稀少。
江南的春寒还未消尽,不要倚仗春风就脱去你的絮衣。

注释

曾:曾经。
识:经历。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
上巳:古时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有踏青、洗浴的习俗。
游冶:游玩嬉戏。
梨花:白色花瓣的梨树花。
雨初过:刚刚下过雨。
杜宇:杜鹃鸟。
春自归:春天自行离去。
双冢:两座坟墓。
年深:时间长久。
人祭少:很少有人来祭拜。
孤山:指杭州西湖附近的孤山。
尚有:仍然有。
馀寒:残留的春寒。
褪絮衣:脱去棉絮衣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淡雅的春日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哲思。开篇“曾识清明上巳时,懒能游冶步芳菲”两句,诗人回忆在过去清明节气的上巳日(农历每月的第五个戊日),自己懒散地漫步于春意盎然之中,感受着花草的芬芳。这里“懒能游冶”表达了一种闲适自得的情怀,而“步芳菲”则捕捉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接着,“梨花半落雨初过,杜宇不鸣春自归”,诗人观察到梨花已经零落一半,大概是因为刚刚经历了一场春雨。杜宇,即杜鹃,不再啼叫,似乎也感知到了春天的气息自然而来。这两句通过对植物和动物行为的描写,传达了季节更迭与生命循环的哲理。

“双冢年深人祭少,孤山日晚客来稀”则转向了人事变化,诗人提到古墓(双冢)年岁已久,而人们对它们的祭祀也越来越少。孤立的山丘在傍晚时分,更显得冷清,因为来访者寥寥无几。这两句透露出了一种历史沧桑和人间冷暖的感慨。

最后,“江南尚有馀寒在,莫倚东风褪絮衣”诗人提醒人们,虽然春天已经到来,但江南地区仍然残存着一些寒意,不应急于放下温暖的絮衣,也不要倚赖和风。这里“馀寒”与“东风”相对,既是自然环境的写照,也象征了人心未完全融解的冷漠。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日闲适与历史沧桑交织的画面。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情感的真挚抒发,展现了自己对于自然、生命和时间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次萧饶州韵(其四)

数椽西郭外,元不异村居。

官冷谋升斗,头童怯比疏。

莫愁书费纸,肯叹出无车。

也胜焦徵士,蜗牛卧雪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次萧饶州韵(其一)

爱山如爱士,交友竟忘年。

未老先辞禄,能閒始是仙。

清谈真药石,雅志乐林泉。

笑看衡门外,随风柳絮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次萧饶州韵(其二)

谦谦贤太守,止止乐閒居。

健笔凌三谢,高风继二疏。

家犹传故笏,梦不到安车。

何处溪山好,相从结草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次萧饶州韵(其三)

寓舍已三迁,闲官又一年。

酒杯时乐圣,茶碗欲通仙。

爱笋从穿壁,浇花自汲泉。

谁能问前代,刘蹶与秦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