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麻正郎督饷辽东时辽东大饥

天意何荼毒,东人万骨枯。

君今出门去,残兵应待哺。

欲从东海籴,翘首隔天吴。

关门路一线,谁能飞万刍。

泉府良苦竭,江南亦荒芜。

主上眷东顾,治赋属吾儒。

嗟彼沟中瘠,饥溺予之辜。

谋臣乏长虑,俗吏厌良图。

所贵壮士心,舍命自不渝。

勉矣复何道,忠信以为躯。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林大春所作的《送麻正郎督饷辽东时辽东大饥》。诗中描绘了辽东地区因饥荒而民不聊生的惨状,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官僚阶层失职的批评。

首句“天意何荼毒”,以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了对天灾人祸的不满和愤怒,暗示了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导致了这场灾难。接着,“东人万骨枯”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辽东地区因饥荒而死亡的人数众多,景象凄惨。

“君今出门去,残兵应待哺”两句,通过送别友人的场景,暗指友人前往辽东督饷,将面对更加严峻的民生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官府对饥荒的应对不足。

“欲从东海籴,翘首隔天吴”描述了友人可能需要从遥远的地方购买粮食,但又面临着重重困难,体现了物资运输的艰难和辽东地区粮食短缺的严重性。

“关门路一线,谁能飞万刍”进一步强调了物资运输的困难,即使有粮食,也难以迅速送达灾区,救助民众。

“泉府良苦竭,江南亦荒芜”指出不仅辽东受灾,江南地区也可能面临粮食危机,展现了灾难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主上眷东顾,治赋属吾儒”表达了对朝廷关注和支持的期待,同时也点出了知识分子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责任。

“嗟彼沟中瘠,饥溺予之辜”直接表达了对未能有效解决饥荒问题的自责和遗憾,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谋臣乏长虑,俗吏厌良图”批评了官僚阶层缺乏长远考虑和执行良策的能力,暗示了政治体制的问题。

“所贵壮士心,舍命自不渝”赞扬了勇敢的战士们坚守承诺,不惜牺牲的精神,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

最后,“勉矣复何道,忠信以为躯”鼓励友人在困难面前坚持忠诚和诚信,以实际行动为民众服务,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辽东饥荒的描绘,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某些深层次问题,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收录诗词(669)

林大春(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阅海观图聊效白沙体为董翁寿

庄生辞楚使,犠牛诚妙喻。

雄视天地间,何物入吾趣。

陈君表汉俗,盗贼宁下吏。

岂必登要津,方能化邑里。

天地贵长存,人生各有志。

日出沧海东,君为东海士。

问君胡不试,所志良在此。

海今亦有年,览君初度篇。

问君观此海,烟云几变迁。

请自今以往,观之变桑田。

衣食满天下,麟凤游人间。

画工知此意,画此寄高筵。

我为歌此辞,云飞海上山。

形式: 古风

诰封恭人顾母挽诗

忆昔闻母贤,卢奎为我言。

相夫服山林,铅华蚤见捐。

所居何必广,取足事蘋蘩。

垂帘传一经,席地思三迁。

二子振英风,荀薛光后先。

一抚西南夷,疮痍方息肩。

一执皋陶法,匍匐多平反。

余亦汗漫游,执戟从周旋。

往年过其庐,贤母授我餐。

问讯北堂前,所闻诚独然。

圣主重徽音,命复凌云烟。

云何厌纨绮,白玉朝真仙。

空馀教子机,犹闻女诫篇。

好德兼怀饭,斯文倘可传。

形式: 古风

又代钱惟重挽顾母辞一章

井丹亦有言,之子在江黄。

井丹过闾时,余亦浮荆湘。

云羽各差池,未获同登堂。

忆昔顾生来,明经谒未央。

生也奉檄归,江汉空相望。

怅余未云遇,神交千里长。

去年余西归,比邻接辉光。

每怀生也进,遥知母也强。

昨日闻报书,云已游大荒。

造物茫何意,孝子心苦伤。

井丹甫作诵,清风激中肠。

因之感聚散,不独悲存亡。

如玉惭徐孺,生刍聊寄将。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题董村小隐园中竹

爱汝干霄节,无亭也自幽。

有时凡鸟出,戛击惊鸣球。

春回邹律变,泪染湘君怨。

何当拟如金,砺彼淇澳心。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