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

龙卧而长吟,胸次抱奇伟。

立心不北向,特为三顾起。

曹瞒下荆州,气可吞权备。

奋袂为一出,遂成鼎足势。

忠诚以辅国,相业难拟议。

刑政能服人,怨雠至感涕。

出师陈悃款,训诰相表里。

南攻孟获平,北出张合殪。

司马亦严惮,甘受巾帼耻。

傥使先十年,营星未殒坠。

兴复其可期,中原安有魏。

形式: 古风

翻译

龙似隐居者长吟,胸中怀揣着奇异壮志。
立志不向北投靠,只为刘备三顾茅庐而崛起。
曹操夺取荆州,气势如虹欲吞孙权刘备。
他振臂一呼,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忠诚辅佐国家,他的治国才能难以估量。
刑法公正使人信服,敌人也为之感动落泪。
出师时坦诚相见,教诲与命令内外相应。
南征孟获平定叛乱,北伐张郃斩敌无数。
连司马懿也敬畏他,甘愿接受巾帼之辱。
如果早十年,他或许不会陨落。
若他仍在,复兴大业有望,中原焉能有魏国立足?

注释

卧:隐居。
奇伟:奇异壮丽。
北向:投靠北方势力。
三顾: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曹瞒:曹操的别称。
权备:指孙权和刘备。
奋袂:挥袖,表示决心。
鼎足势:三国鼎立的局面。
相业:丞相的才能。
训诰:教导和命令。
营星:比喻杰出人物。
殒坠:死亡。
中原:中国中部地区。
魏:指曹魏政权。

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谋士诸葛亮(即孔明)的高尚品格和卓越才能。开篇“龙卧而长吟,胸次抱奇伟”形象地表达了孔明深藏不露、心怀壮志的特点。接着,“立心不北向,特为三顾起”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孔明最终出山辅佐刘备的历史事实。

“曹瞒下荆州,气可吞权备”则表达了孔明对抗曹操、保卫蜀汉江山社稷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以下几句,“奋袂为一出,遂成鼎足势。忠诚以辅国,相业难拟议”,赞扬孔明以智谋辅佐国家,建立了稳固的基础,其忠诚和治国才能无人能及。

“刑政能服人,怨雠至感涕”描绘了孔明执法公正、深受百姓爱戴的情形。而“出师陈悃款,训诰相表里”则是对他军事指挥和治国之道的高度评价。

最后,“南攻孟获平,北出张合殪。司马亦严惮,甘受巾帼耻”回顾了孔明征战孟获、抗击魏国张邰等一系列军事成就,以及他面对司马懿的严峻挑战时所表现出的从容不迫和勇于担当。

整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生平和才能的高度赞颂,展现了作者卫宗武对于这位三国时期杰出人物的深厚敬意和历史评价。

收录诗词(405)

卫宗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冬留紫芝庵即事

玄冬适莽苍,霜宇更阒寂。

系舟山下路,窈窕松关入。

一榻寄僧居,幽云生卧室。

明朝过东山,千寻更矹硉。

丙舍尤杳深,寒林互盘屈。

孤枫缀馀丹,万竹错丛碧。

天寒鸟声静,木落山骨出。

饮无客献酬,坐有僧分席。

一杯复一杯,不觉日之夕。

林鸟欲归栖,翩翩竞翔集。

万点布平田,有似坡仙弈。

此行为访梅,东寻复西觅。

俄见影横斜,萧然倚山壁。

中有第一春,缄藏何太密。

数日我重来,要见南枝白。

形式: 古风

北山回棹

高风扫群翳,山色秀而静。

寒林隐虬龙,幽径行蛇蚓。

场登䆉稏实,水弄芙蓉影。

明发汎归舟,秋空更青迥。

形式: 古风

北山值雪偶成

艮象涵万有,佳趣备四时。

此行属寒冱,喜遇腊雪飞。

琤琤初集霰,粲粲纷葳蕤。

奔腾渐成阵,势作龙凤驰。

森森千碧林,缘饰如珠玑。

旋观压层岭,烂若银成围。

一天散和气,万境凝清辉。

飞扬到朽壤,臭腐为神奇。

问山何幻怪,顷刻颜面非。

苍苍改正色,皓皓浮须眉。

我来逢此瑞,爽垲流肝脾。

对之岂徒酒,而可不以诗。

因诗探山意,春信横南枝。

形式: 古风

北山遇雪

天公衒天巧,三见腊之时。

似花还非花,衮衮纵横飞。

泻竹振清香,压梅迷真蕤。

乌兔耿无光,遁迹不敢驰。

雕锼各成形,磊块或作堆。

蔽空来若尘,著物明于玑。

武骑当此际,纵猎方打围。

森森纷甲刃,烂烂光相辉。

岂若灞桥驴,领此一段奇。

今朝积数寸,回视觉昨非。

比屋占农祥,津津喜上眉。

对书明彻眼,煮茗清入脾。

肯为袁安卧,宜赋刘叉诗。

呼童扫松径,迎客扶桃枝。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