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石榴花下立清阴,人世劳劳慨古今。
三尺龙唇千古调,岂期衰朽遇知音。
这首诗以“榴花”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富含深意的氛围。诗人站在石榴花下,感受着清幽的树荫,不禁对人世间繁杂的劳碌和历史的变迁产生了感慨。诗中提到的“三尺龙唇千古调”,巧妙地将乐器与时间联系起来,暗示了音乐或艺术作品跨越时空的魅力。然而,最触动人心的是最后一句:“岂期衰朽遇知音。”这句话表达了诗人虽已年老体衰,却有幸遇到了理解自己心意的人,这种情感的共鸣让人感受到生命中的温暖与慰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引出了对人生、历史以及艺术价值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在语言上,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意更加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不详
师事陈献章。成化二十年进士。授户部主事,丁忧后,隐居不仕,累荐不起。正德中召为南京通政司参议,谒孝陵而归。其学以自然为宗,求“忘己”、“无欲”,即心观妙,以揆圣人之用。有《白沙遗言纂要》、《南海杂咏》、《东所文集》
细雨寒江此送君,相思时复到河汾。
凭君传语阳明子,我正扶衰候岭云。
烟水西湖身日远,风云北阙梦长牵。
木兰旧种千馀树,刳作秋江小渡船。
行乐沿溪东复西,海风吹破薜罗衣。
台城无限相思意,绿遍蘼芜燕未归。
秋入闲门静菊花,舞衣旋剪水边霞。
醉来不记当时态,枕断铁桥秋月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