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徐榷院唐佐见寄七首(其二)

白云古树杪,下有山人家。

与君曾读易,探索入圣涯。

盘桓坐白石,汲泉烧鼎茶。

至今山中儿,羡我两客嘉。

客去不复来,屋上凝朝霞。

有时抚孤琴,猿鹤听无哗。

何当赋招隐,共驾青牛车。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翻译

白云缭绕在古老的树梢之上,下面有山间的农户人家。
曾经和你一起研读《易经》,深入探寻圣贤之道。
我们坐在洁白的石头上,取泉水煮沸,烹茶品茗。
直到现在,山中的孩子们还羡慕我们两位佳客的雅趣。
客人离去不再回来,屋上晨光如画,映照着朝霞。
有时弹奏孤独的琴声,连猿猴飞鹤也静静地聆听。
何时能再写下招隐诗篇,一同乘着青牛车漫游山林。

注释

白云:高高的天空中的云。
古树:年代久远的大树。
山人家:住在山里的农户。
易:《易经》,古代经典之一。
圣涯:圣人的境界。
盘桓:徘徊,逗留。
白石:洁白的石头。
汲泉:打水。
烧鼎茶:煮茶。
山中儿:山里的孩子。
两客嘉:两位令人赞赏的客人。
凝:凝聚。
朝霞:早晨的霞光。
抚孤琴:弹奏独弦琴。
无哗:没有嘈杂声。
赋:写作。
招隐:召唤隐士的诗。
共驾:一起乘坐。
青牛车:古代象征隐居生活的牛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中生活图景。开篇“白云古树杪,下有山人家”两句,以优美的笔触勾勒出一处隐逸的居所,白云缭绕在古老的树木间,下方是山中人的家宅,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接着,“与君曾读易,探索入圣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同研讨儒家经典,尤其是《易经》,深究其奥义,以期达到圣贤之境。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学术追求,也反映出一种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盘桓坐白石,汲泉烧鼎茶”则描写了诗人在山中享受独处时光的情景。盘曲的树木下,坐在洁白的石头上,取用山中的清泉煮沸而后泡制的茶叶,这是一种对自然的顺应和对生活的简约。

“至今山中儿,羡我两客嘉”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山中宁静生活的一种自豪与满足。山中的孩子们羡慕诗人与友人的美好时光,这也许是因为他们能够享受一种远离尘世的纯净生活。

“客去不复来,屋上凝朝霞”这两句则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愁。朋友离开后难以再次相聚,诗人只能在屋顶凝视着晨曦,感叹时光易逝和人事变迁。

“有时抚孤琴,猿鹤听无哗”表达了诗人在寂静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偶尔弹奏孤独的琴声,即便是山中的猿猴也不再吵闹,这是一种深入自然之中后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何当赋招隐,共驾青牛车”则是诗人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憧憬。何时能像古代的隐者那样,写下征隐的文章,与朋友一同乘坐青牛拉的车子,追寻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理想。

这首诗通过对山中生活的细腻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抒情,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学问以及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收录诗词(527)

何梦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咸淳中前后在世。咸淳元年,(公元一二六五年)进士,为太常博士,历监察御史官,大理寺卿。引疾去,筑室小酉源。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终于家。梦桂精于易,著有易衍及中庸,致用

  • 籍贯:淳安

相关古诗词

和徐榷院唐佐见寄七首(其一)

苒苒岁月晚,悠悠美人思。

皎皎在天月,娟娟落水涯。

相思何所寄,日莫折琼枝。

哀鸿翅翎短,苦为稻粱縻。

愿言化为云,长与龙相随。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和卢可庵悲秋十首(其十)

秋风来太虚,逍遥浮大庭。

吾身与天地,等如水上萍。

弄丸閒往来,意行还微吟。

吟尽无人听,惟遗空外音。

形式: 古风

和卢可庵悲秋十首(其九)

秋风来大地,万里成丘墟。

床头何所有,惟有一卷书。

曳纵朗长诵,环堵乐有馀。

自笑饭颗山,少陵真腐儒。

形式: 古风

和卢可庵悲秋十首(其八)

秋风来天河,天河浅且清。

天孙抚机杼,终日织不成。

自从夫君去,听尽金鸡鸣。

妾身倘未死,妾心百炼精。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