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蜀僧去尘

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

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荐君盘。

谁为善相应嫌瘦,后有知音可废弹。

拄杖挂经须倍道,故山春蕨已阑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十年研读《易经》耗尽心力,整天吟诵诗歌愁苦万分。
不懂绘画迎合世俗喜好,只想把芹菜和芷草献给你尝尝。
谁会欣赏我这清瘦之才?期待未来有知己能理解我无需多言。
手持拐杖挂着经书,行走要加倍努力,因为故乡的春蕨已经快要采完了。

注释

十年:形容时间长。
膏火:比喻精力或心血。
尽日:整天。
肺肝:这里指内心深处。
丹青:绘画艺术。
世好:世俗的喜好。
芹芷:芹菜和芷草,象征清淡食物,也暗指自己的才华。
嫌瘦:被人嫌弃清瘦。
废弹:无须多言,意指无需过多解释。
拄杖:手杖。
挂经:挂着经书。
倍道:加倍赶路。
阑干:即将枯萎或采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知识的渴望。"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表明诗人长时间研读《易经》,并且每天吟诵诗歌,到了一种心力交瘁的地步,这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刻苦钻研,也透露出他内心的忧虑和对知识的追求。

"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荐君盘"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美好的东西无法理解,只能通过简单的野菜来比喻自己想要推荐给朋友的珍贵事物,这里的"芹芷"象征着纯洁和高洁,是对友情的一种赞美。

"谁为善相应嫌瘦,后有知音可废弹"诗人感慨于难以找到真正能理解自己的人,即使是善良的朋友,也可能因为身体瘦弱而感到担忧。"后有知音"则表明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只要有人能够懂得自己的音乐(比喻心灵的交流),即便是废弃了的琴也愿意再次拨动。

"拄杖挂经须倍道,故山春蕨已阑干"则描绘了一位僧人手持禅杖,一路行走在山间小径,这里"故山"指的是僧人的旧居,而"春蕨"则是山中常见的野菜,"已阑干"意味着春天即将过去。这一段落充满了对自然和出世离俗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知识的追求、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找心灵寄托的情怀。

收录诗词(53)

苏洵(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 字:明允
  • 生卒年:1009年-1066年

相关古诗词

都门遇何剑吴

五年北客伤时语,一日逢君语更深。

丛菊晚华秋欲尽,九城寒气雨初沉。

可怜赤手拿龙学,只付黄金买醉吟。

莫问归期且言别,依依玄鸟向阳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涵虚阁

幽居少尘事,潇洒似江村。

苔藓深三径,衣冠盛一门。

岭云时聚散,湖水自清浑。

世德书芳史,传家有令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游嘉州龙岩

系舟长堤下,日夕事南征。

往意纷何速,空岩幽自明。

使君怜远客,高会有馀情。

酌酒何能饮,去乡怀独惊。

山川随望阔,气候带霜清。

佳境日已去,何时休远行。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万山

万山临汉江,杰立与岘偶。

杜公破三吴,磊落叔子后。

当年爱山意,无乃求自附。

自比诚不惭,山水亦奇秀。

羊公苟有知,当为颔其首。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