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诗人郑用锡的《仿元人东阳十咏(其十)卧钟》描绘了一幅静寂而富有禅意的画面。首句“霜打土花断纽红”以霜降后的景象开篇,暗示季节更迭和时光流转,土花(可能指枯萎的花朵)经霜打后颜色褪去,显得凄凉而孤独。
次句“楼头僧去万缘空”进一步渲染了僧人的离去,楼头空荡,僧人的一切尘世牵挂仿佛也随之消失,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空灵氛围。
第三句“啼乌废寺愁眠夜”通过乌鸦的啼叫和废寺的寂静,描绘夜晚的孤寂与哀愁,诗人似乎在诉说一个僧人在梦中也无法摆脱的愁绪。
第四句“白鹤归舟幻梦中”借白鹤的形象,暗示梦境的虚幻,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于这梦幻般的场景,增添了神秘感。
第五、六句“不寐况当三月暮,大声曾答万山风”描述了诗人难以入眠的情境,时值暮春,山风呼啸,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相应,更加深了内心的孤寂。
最后一句“景阳坠后天明失,梳洗何人管六宫”以景阳宫的典故,暗指历史变迁,王朝衰落,连日常的梳洗之事也无人过问,寓含了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僧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融合了自然景色与历史沉思,展现出清冷而深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