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若岘驿望庐山

雨罢山翠鲜,泠泠东风好。

断崖云生处,是向峰顶道。

谁谓峰顶远,跂予可瞻讨。

忘缘祛天机,脱屐恨不早。

祗恐岁云暮,遂与空名老。

心往迹未并,惭愧山上草。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翻译

雨后山色更鲜明,清风徐来气候宜人。
在那云雾缭绕的断崖边,正是通往峰顶的小径。
谁说峰顶遥不可及,我踮起脚尖也能眺望。
抛开尘缘,想要洞察自然之秘,只遗憾未能早些脱下鞋子。
只怕岁月匆匆,最终只能与虚名相伴老去。
心向往之,但脚步未至,对此我深感惭愧,如同山上的青草。

注释

雨罢:雨停之后。
山翠鲜:山色翠绿鲜艳。
泠泠:清凉的声音。
东风:春风。
断崖:陡峭的悬崖。
峰顶道:通往峰顶的小路。
峰顶远:峰顶遥远。
跂予:踮起脚尖。
忘缘:忘记世俗的牵绊。
祛天机:洞察自然之秘。
脱屐:脱下鞋子。
恨不早:遗憾未能早做。
岁云暮:岁月将尽。
空名:虚名。
心往:心向往之。
迹未并:行动未跟上。
惭愧:感到惭愧。
山上草:山上的青草。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雨后山色鲜明,东风清新,云气在断崖间生长的景象。诗人通过对山色的赞美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雨罢山翠鲜,泠泠东风好。”这两句描写了雨后初晴时分外的景色。山色变得更加鲜明,而那清新的东风也为山谷带来了生机。

“断崖云生处,是向峰顶道。”这里诗人通过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引出了对远方山峰的眺望和向往。

接下来的“谁谓峰顶远,跂予可瞻讨。”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认为山峰遥不可及的人的质疑,同时也展示了诗人的勇气与决心,即便是攀登高峰也是完全可能的。

而后面的“忘缘祛天机,脱屐恨不早。”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过去未能如愿以偿的遗憾和对自然规律的顺应。"祗恐岁云暮,遂与空名老"表达了面对时光流逝、年华渐老的担忧,以及希望能够超脱世俗名利的渴望。

最后,“心往迹未并,惭愧山上草。”诗人内心对于无法完全投入自然之中的自责,以及对那些尚未踏足过的山野之上的羞愧感,都一一展现在文中。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山水之情,更是通过景物抒发个人的人生哲理,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本真的精神态度。

收录诗词(85)

独孤及(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散文家,天宝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代宗召为左拾遗,俄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徙常州,卒谥曰宪。集三十卷,内诗三卷,今编诗二卷

  • 字:至之
  • 籍贯:河南洛阳
  • 生卒年:725~777

相关古诗词

杂曲歌辞.太行苦热行

驷马上太行,修途亘辽碣。

王程无留驾,日昃未遑歇。

请问此何时,恢台朱明月。

长蛇稽天讨,上将方北伐。

明主命使臣,皇华得时杰。

已忘羊肠险,岂惮温风入。

摇策汗滂沲,登崖思纡结。

炎云如烟火,溪谷将恐竭。

昼景赩可畏,凉飙何由发?

山长飞鸟堕,目极行车绝。

赵魏方俶扰,安危俟明哲。

归路岂不怀,饮冰有苦节。

会同传檄至,疑议立谈决。

况有阮元瑜,翩翩秉书札。

起予歌赤坂,永好踰白雪。

维念剖竹人,无因执羁绁。

形式: 乐府曲辞

杂诗

百花结成子,春物舍我去。

流年惜不得,独坐空闺暮。

心自有所待,甘为物华误。

未必千黄金,买得一人顾。

形式: 古风

自东都还濠州奉詶王八谏议见赠

关西仕时俱稚容,彪彪之鬓始相逢。

天地变化县城改,独有故人交态在。

不言会合迹未并,犹以岁寒心相待。

洛阳居守寄酂侯,君著貂冠参运筹。

高阁连云骑省夜,新文会友凉风秋。

青袍白面昔携手,冉冉府趋君记否。

云分雨散十五年,始得一笑樽酒前。

未遑少留骤远别,况值旅雁鸣秋天。

二华旧游如梦想,他时再会何由缘。

赖君赠我郢中曲,别后相思被管弦。

形式: 古风

观海

北登渤澥岛,回首秦东门。

谁尸造物功,凿此天池源。

澒洞吞百谷,周流无四垠。

廓然混茫际,望见天地根。

白日自中吐,扶桑如可扪。

超遥蓬莱峰,想像金台存。

秦帝昔经此,登临冀飞翻。

扬旌百神会,望日群山奔。

徐福竟何成,羡门徒空言。

唯见石桥足,千年潮水痕。

形式: 古风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