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瓦

浅薄虽顽朴,其如近笔端。

低心蒙润久,入匣更身安。

应念研磨苦,无为瓦砾看。

傥然仁不弃,还可比琅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虽然肤浅粗陋,但它靠近笔尖。
长久低头受墨润,放入盒中更安心。
应当体谅研磨的艰辛,别只看作寻常瓦砾。
如果仁慈不抛弃它,或许能比美琅玕宝石。

注释

浅薄:形容人或事物缺乏深度或修养。
顽朴:质朴而不加修饰。
近笔端:接近书写工具的尖端,比喻接近创作或学习。
低心:低头,表示谦逊或专注。
研磨:指磨墨的过程,象征辛勤努力。
瓦砾:碎石烂砖,比喻平凡无用之物。
仁:仁爱,宽恕。
琅玕:古代对美玉的称呼,这里比喻珍贵的事物。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字贯休)的作品,名为《砚瓦》。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书写工具的珍视之情,以及通过不断打磨、雕琢,使其达到完美状态,从而寄寓着对事物不弃不离的态度和精神。

诗中的“浅薄虽顽朴, 其如近笔端”表明了诗人对于砚瓦这种书写工具,即便是质地粗糙,但只要它能够贴近笔端,为我所用,便足以珍视。接着,“低心蒙润久,入匣更身安”则描绘出砚的形态,它静默无声,长时间吸收墨水而变得湿润,待到干涸时便被放回匣中,显得安详自如。

“应念研磨苦,无为瓦砾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打磨砚石的坚持与专注,即使过程艰辛,也绝不将其视作无用的碎石。最后,“傥然仁不弃,还是可比琅玕”则是说即便是一块普通的砖瓦,只要它能被雕琢成精美之物,便可与珍贵的琉璃相比,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每一件物品都给予其应有的价值和尊重。

总体而言,贾岛通过对砚瓦的描绘,展现了他对于待物敦厚、不弃不离的态度,以及对于艺术打磨追求完美的精神。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其一)

楚国茱萸月,吴吟梨栗船。

远游无定所,高卧是何年。

浪卷纷纷叶,樯冲澹澹烟。

去心还自喜,庐岳倚青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其二)

芦苇深花里,渔歌一曲长。

人心虽忆越,帆态似浮湘。

石獭衔鱼白,汀茅浸浪黄。

等闲千万里,道在亦无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其三)

岛上离家化,茅茨竹户开。

黄桑双鹊喜,白日有谁来。

担浪浇秋芋,缘滩取净苔。

回头深自愧,旧业本蒿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其四)

匡阜层层翠,修江叠叠波。

从来未曾到,此去复如何。

水庙寒鸦集,沙村夕照多。

谁如垂钓者,孤坐鬓皤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