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感怀

曾饮昌阳七十三,老来大布当轻衫。

豫储当采三年艾,缓计空寻六日蟾。

楚俗旧时沉黍恨,唐宫此日赐衣沾。

栀香满院人如玉,尚想薰风半捲帘。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曾经畅饮过昌阳美酒七十多次,年老后只穿粗布衣裳当作轻便的衫。
提前储备艾草要采三年份,慢慢计划却空寻六日的月圆佳节。
楚地风俗中对沉香黍米的思念绵长,唐朝宫中今日还赐予新衣沾染香气。
庭院里栀子花香四溢,人们如玉般洁净,还在期待着微风吹动半卷窗帘的场景。

注释

昌阳:古代的一种美酒。
大布:粗布,指简朴的衣物。
豫储:预先准备。
艾:一种草药,常用于端午节佩戴以避邪。
六日蟾:指农历每月十六的月亮,古人有赏月习俗。
沉黍:沉香和黍米,泛指珍贵的食品。
赐衣:皇帝或尊者赏赐的衣服。
栀香:栀子花的香气。
薰风:温暖的南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舒岳祥的《端午感怀》,表达了诗人对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感慨。首句“曾饮昌阳七十三”提及了古代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诗人已年逾古稀,但仍记得这个传统。次句“老来大布当轻衫”则流露出诗人晚年朴素的生活态度,即使衣物简朴,仍能感受到节日的喜庆。

“豫储当采三年艾”写出了端午节悬挂艾草以避邪的风俗,诗人提前准备,体现了对节日的重视。接下来,“缓计空寻六日蟾”暗示了古人对端午节望月祈福的习俗,但诗人认为这些都只是徒然的期待。

“楚俗旧时沉黍恨”提到楚地端午节的粽子习俗,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故乡和传统文化的怀念。“唐宫此日赐衣沾”则借唐代宫廷端午赐衣的典故,表达对盛世繁华的追忆,同时也暗含对现实的感慨。

尾联“栀香满院人如玉,尚想薰风半捲帘”描绘出端午节浓郁的栀子花香和微风轻拂的场景,诗人沉浸在节日氛围中,仿佛还能感受到过去的美好时光。整首诗情感深沉,寓含对岁月流转和民俗传统的深深思考。

收录诗词(850)

舒岳祥(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蜡梅咏

蜜蜂数日不出衙,将谓冻蛰无生涯。

今朝起看后园树,总将蜜蜡衔为花。

香作蜜香色蜡色,花瓣分明是蜂翼。

不是案头乾死萤,不是营营蝇止棘。

朝阳熠熠泛崇光,黄露溶溶蜜满房。

柔梢不入婵娟鬓,道韵偏宜冷淡装。

与梅同时唤作梅,风味甚似枝葩非。

若将形色定品格,何得江珧比荔枝。

形式: 古风

潘少白前岁惠予零陵石一片方不及尺而文理巧秀有山水烟云之状予以作砚屏始成因赋长吟以遗之

白云际天隅,峰峰争秀出。

浩浩水石滩,归鸟时灭没。

我欲茅三间,巢此重叠峰。

我欲舟一叶,钓此苍茫中。

君从何处得此石,千岩万壑在方尺。

李成范宽格深秀,关仝荆浩骨峭特。

殆非一人之所能,欲穷其源不可得。

君言此物出零陵,远近来去皆天成。

是中能著元次山,刻诗勒颂留孱颜。

后来柳子曾作守,铭记摹写无遗闲。

二子去后精魄在,文章散落水石间。

鬼神往往窃馀巧,戏弄笔墨留斑斑。

赠我以作书砚屏,林风石月秋泠泠,萧斋静对如有聆。

元子柳子突出也大奇,今日之事我为之。

形式: 古风

稻花桑花

稻花花中王,桑花花中后。

馀花皆嫔妃,以色媚左右。

稻花吹早香,风露千万亩。

上以奉玉食,粢盛及醴酒。

下以饱苍生,亿兆餔其口。

桑花虽无华,红葚映纤手。

皇后首亲蚕,六宫承傅姆。

天生众裸虫,无羽毛飞走。

匪此皆冻死,性命安得有。

予谓二花者,斯民之父母。

昔予赋麦花,适当来牟候。

未及歌二花,三花谁可后。

请续时夏诗,以为风化首。

形式: 古风

篆畦春日有怀正仲

别来成隔岁,即是久相疏。

咏物追唐律,名亭学史书。

荑柔春霰后,花韵午晴初。

閒日有閒课,人生无逸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