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胡舍人二首(其一)

东观何如双树家,丝絇归践故园沙。

静知水镜中人物,香识炉烟上鬓华。

尽有春风飞燕子,岂无诗兴到梅花。

自怜老子归来晚,不得追随八月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东观的生活怎能比得上双树村的宁静,我穿着丝绸衣裳回归故乡的沙滩。
在静谧中,我仿佛看见水中倒映的人物,香气缭绕中,炉烟熏染了鬓发的华美。
满眼春风吹拂着燕子,难道没有诗兴涌向那傲霜的梅花?
我感叹自己老去归来的太迟,未能赶上那八月的木筏前往远方。

注释

东观:古代皇家图书馆。
双树家:指乡村生活。
絇:丝绸。
故园沙:故乡的沙滩。
水镜:比喻清澈的水面。
人物:倒影或想象中的景象。
鬓华:鬓发的光泽。
春风:春天的风。
飞燕子:飞翔的燕子。
梅花:象征坚韧和高洁的花。
老子:诗人自谦或自指。
归来晚:归期推迟。
八月槎:传说中每月出现一次的木筏,象征远方的旅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宝昙的作品,题为《呈胡舍人二首(其一)》。诗人以“东观何如双树家”起笔,将读者引入一种宁静而富有禅意的场景,暗示胡舍人可能与佛门或隐居生活有关。接下来的“丝絇归践故园沙”描绘了主人公回归故乡的情景,用丝绸般的细腻情感和实地踏沙的动作,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静知水镜中人物”一句,运用了比喻,将清澈如镜的水面比作内心的平静,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公在静观中洞察自我和他人的智慧。“香识炉烟上鬓华”则通过炉烟袅袅上升,象征着岁月流逝和个人的华发斑白,暗示了诗人对时光荏苒的感慨。

“尽有春风飞燕子,岂无诗兴到梅花”两句,春天的燕子和冬日的梅花,既是自然景象,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前者代表生机勃勃,后者则寓含高洁品格,表达了诗人即使身处逆境,也依然保持诗情画意的生活态度。

最后,“自怜老子归来晚,不得追随八月槎”以自嘲的方式收尾,诗人感叹自己年事已高,未能如愿早些回归,只能遗憾地错过如同神话中的八月乘槎(指乘木筏渡海)的归乡机会。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收录诗词(278)

释宝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杨郡王挽词二首(其二)

乞得身闲日,仍烦卧护归。

将军三尺箠,天子一戎衣。

生死真谈笑,功名愈发挥。

西风卷丹旐,人泪湿斜晖。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杨郡王挽词二首(其一)

智勇吾馀事,精神死不刊。

太山安鼎卫,宝货发泉端。

嫖姚俱前辈,汾阳老故官。

麒麟功第一,须作古人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和广慧吊楮

惭愧先生有古风,岁寒庭户不言功。

叶间朱实仍风味,老去清阴转郁葱。

收拾雨声归杵臼,放教秋意擅梧桐。

年来负尔人无数,异世同心只两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和月林清玩墨

谁识阜陵天上物,亦从潘李乞刀圭。

半规肯博千金璧,四海仍传一角犀。

柏叶春齐初养麝,髯松岁晚复然脐。

直须数子成家日,是我浯溪得再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