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广教因寻古石盆寺

古寺近田家,山寻石盆差。

化虫悬缢女,啼鹱响缫车。

僧坐树间石,马行溪畔沙。

野香无处辨,归路傍城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古老的寺庙靠近农家,山势蜿蜒寻找石盆之处。
纺织娘挂在树上如吊死的女子,哭泣般的叫声回荡在纺车旁。
僧人坐在树丛中的石头上,马儿在溪边的沙滩上漫步。
野外的香气难以分辨,回家的路顺着城墙斜坡延伸。

注释

古寺:古老的寺庙。
田家:农家。
石盆:形状像石盆的山石。
化虫:纺织娘(一种昆虫)。
悬缢女:比喻纺织娘的叫声像女子被吊死时的哭声。
啼鹱:鸟名,叫声类似哭泣。
缫车:古代用来抽丝的工具。
僧坐:僧人坐着。
溪畔:溪边。
沙:沙滩。
野香:野外的自然香气。
辨:分辨。
归路:回家的路。
城斜:城墙的斜坡。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至广教因寻古石盆寺》,描绘了诗人探访古寺时所见的田园风光和寺中景象。首句“古寺近田家”点出寺庙地理位置,紧邻农舍,显示出宁静的乡村气息。接下来,“山寻石盆差”暗示了诗人探寻的目的地——石盆寺,以及山路曲折的特点。

“化虫悬缢女,啼鹱响缫车”这两句运用了奇特的意象,化虫可能是指纺织的昆虫,而“悬缢女”和“啼鹱”可能是诗人对纺织场景的想象或比喻,缫车声则增添了现场的生动感。这里展现了农村妇女辛勤劳作的画面。

“僧坐树间石,马行溪畔沙”描绘了僧人静坐于自然环境中的禅定,以及马儿在溪边漫步的闲适,进一步渲染了寺周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两句“野香无处辨,归路傍城斜”写诗人沉浸在田野的香气中,却分辨不出具体是何种花香,只知随着夕阳西下,沿着城边的小路回家,流露出淡淡的乡愁和归心。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乡村寺庙图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欣赏。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至灵壁镇于许供奉处得杜挺之书及诗

去冬过寻历阳守,江沙半遮当利口。

口头沙蹙浪如山,浦溆排舟鱼贯柳。

却畏浪高难苦留,闻解符来时不久。

平明挂席入扬州,主人酿成百斛酒。

酒上玉蛆如笑花,一日倒空罂与缶。

主人亦欲君旧友,请我迟君同此首。

清明君果渡江至,与君继舳曾无负。

过淮风紧到洪泽,使人助我如臂肘。

暮春溯汴汴流涩,自假轻航去如走。

千忧万阻经灵壁,留书津吏情何厚。

副之佳句二十言,文昌光芒夜侵斗。

平时相恤以此稀,缓急求之更难有。

风牵月挽望符离,水馆野亭能驻不。

葛巾轻服约登步,葱?冷淘誇其滫。

书中不说王平甫,应又先行君在后。

我今趁君君趁王,趁入大梁须执手。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舟中行自采枸杞子

野岸竟多杞,小实霜且丹。

系舟聊以掇,粲粲忽盈盘。

助吾苦羸苶,岂必采琅玕。

自异骄华人,百金求秘丸。

昔闻王子乔,上帝降玉棺。

此焉即不免,但愿在世安。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舟中夜与家人饮

月出断岸口,影照别舸背。

且独与妇饮,颇胜俗客对。

月渐上我席,暝色亦稍退。

岂必在秉烛,此景已可爱。

形式: 古风 押[队]韵

舟中夜听汴河水声

夏雨涨黄流,夜鸣邻船柁。

乘危冒险人,不识西山饿。

形式: 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