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之台州

独寻台岭闲游去,岂觉灵溪道里赊。

三井应潮通海浪,五峰攒寺落天花。

寒潭盥漱铜瓶洁,野店安禅锡杖斜。

到日初寻石桥路,莫教云雨湿袈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独自去往台岭闲游,不觉得灵溪道路遥远。
潮水涌动,三口井与大海相连,五座山峰环绕着寺庙,仿佛天上的花儿飘落。
在寒冷的山潭边,用铜瓶清洗,保持心境清净,野店中禅定休息,倚着锡杖。
到达时先找石桥小径,别让云雨打湿了僧人的袈裟。

注释

独寻:独自寻找。
台岭:高山。
闲游:悠闲游玩。
岂觉:并未察觉。
灵溪:幽深的小溪。
赊:长,远。
应潮:随着潮汐。
攒寺:簇拥寺庙。
落天花:如天花般飘落。
盥漱:洗手洗脸。
铜瓶:铜制的水壶。
野店:乡村小店。
安禅:静心冥想。
锡杖:僧人用的杖。
石桥路:石头小桥下的路。
云雨:雨水和雾气。
袈裟:僧人的袍子。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郢的《送僧之台州》,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诗中的“独寻台岭闲游去”,表达了诗人和僧人一起登山游玩的情景,展示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亲近的心境。“岂觉灵溪道里赊”则透露出一丝留恋之情,灵溪道的美丽让人不忍离去。

“三井应潮通海浪,五峰攒寺落天花”,这里的“三井”和“五峰”指的是特定的地理标志,其意象丰富而生动。诗人通过这些形象描绘出了一幅灵山佛国的画面,既表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隐喻了僧人的精神追求。

“寒潭盥漱铜瓶洁”,这里的“寒潭”和“铜瓶”勾勒出了清净幽雅的寺庙生活,以及僧人们用水洗涤身体与心灵的场景。“野店安禅锡杖斜”,则描绘了僧人在山林间寻找静谧之地,打坐禅修的情形。

“到日初寻石桥路”,诗人的友情在这里得到了展现,他鼓励僧人在一天的开始就去寻找通向彼岸的道路,而非等待日落。“莫教云雨湿袈裟”,则表达了对僧人未来旅途中可能遇到的不便(如雨水)表示出关心。

整首诗通过山清水秀的地理环境,展示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净化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收录诗词(105)

李郢(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大中十年,第进士,官终侍御史。诗作多写景状物,风格以老练沉郁为主。代表作有《南池》、《阳羡春歌》、《茶山贡焙歌》、《园居》、《中元夜》、《晚泊松江驿》、《七夕》、《江亭晚望》、《孔雀》、《画鼓》、《晓井》等,其中以《南池》流传最广

  • 字:楚望
  • 籍贯:长安

相关古诗词

郢自街西醉归马鞭坠失崔员外起秘书知其阙用皆许见贻俄顷之间二信俱至短长坚重价不相饶辄抒短章仰酬珍锡

蜀岩阴面冷冥冥,偃雪欺霜半露青。

铦刃剪裁多鹊媚,细鞘挥拂带龙腥。

崖垂万仞知无影,藓渍千年合有灵。

兰省贵寮蓬阁吏,一时缄赠到云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

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

元瑜正及从军乐,宁戚谁怜叩角哀。

红旆纷纷碧江暮,知君醉下望乡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夏日登信州北楼

高楼上长望,百里见灵山。

雨歇河珠定,云开谷鸟还。

田苗映林合,牛犊傍村闲。

始得消忧处,蝉声催入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浙河馆

雨湿菰蒲斜日明,茅厨煮茧掉车声。

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

何处樵渔将远饷,故园田土忆春耕。

千峰万濑水潏潏,羸马此中愁独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