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寺

欲去不忍去,徘徊吟绕廊。

水光秋澹荡,僧好语寻常。

碑古苔文叠,山晴钟韵长。

翻思南岳上,欠此白莲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想要离开却又舍不得,我在回廊边犹豫着低声吟唱。
秋水泛着清冷的波光,僧人的话语平淡而深沉。
古老的石碑上青苔斑驳,山色晴朗,钟声悠长。
我回想起来,如果能登上南岳,就缺少这份白莲的清香。

注释

欲去:想要离开。
不忍:舍不得。
徘徊:犹豫不决。
吟绕廊:低声吟唱在回廊。
水光:水面的光芒。
秋澹荡:秋天的水波荡漾。
僧好语:僧人的平常话语。
碑古苔文:古老石碑上的苔藓花纹。
山晴钟韵:晴天山中的钟声悠扬。
南岳: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
白莲香:象征高洁的白莲花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东林寺内徘徊不忍离去的情景。诗人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留恋。

“欲去不忍去”直白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在古典文学中颇为常见,常用来渲染离别之情。"徘徊吟绕廊"则是这种心情的外化表现,通过走廊的回环,传递出一种犹豫不决的情感。

接下来的“水光秋澹荡”和“山晴钟韵长”,都是在描写东林寺周遭的自然景观。"水光"指的是流水的光泽,而"秋澹荡"则是对水波纹理的一种形容词,常用以形容秋天水面的清澈与平静。"山晴"和“钟韵长”一起,则描绘了远处山峦在晴朗天气下的宁静,以及寺庙中悠扬的钟声。

诗中的“碑古苔文叠”,则是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一种描写。"碑"指的是立于寺院内记载往事或高僧语录的石碑,而“苔文叠”则形容这些碑上因年久而生出的青苔,通过这种细节,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一种敬仰。

最后,“翻思南岳上,欠此白莲香”,则是诗人心中对南岳(即衡山)的向往,以及对寺院中供奉的白莲花香气的留恋。"南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白莲香"则象征着清净无染,通过这种意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东林寺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宗教氛围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文化遗迹的崇敬,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清净之境的心灵状态。

收录诗词(31)

修睦(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昭宗光化间,任庐山僧正。与贯休、齐己、虚中、处默等为诗友。五代初,应吴国征辟赴金陵。后死于朱瑾之难。以诗名,尤长于近体,多咏僧居生活。有《东林集》,已佚

  • 号:楚湘
  • 生卒年:?—918

相关古诗词

怀虚中上人

檐雨滴更残,思君安未安。

湘川闻不远,道路去寻难。

吟鬓霜应蚀,禅衣雪渐寒。

倚松因独立,一鸟下江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卖松者

求利有何限,将松入市来。

直饶人买去,也向柳边栽。

细叶犹粘雪,孤根尚惹苔。

知君用心错,举世重花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岳上作

始好步青苔,蝉声且莫催。

辛勤来到此,容易便言回。

远水月未上,四方云正开。

更堪逢道侣,特地话天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岳阳对柳

谁此种秋色,令人看莫穷。

正垂云梦雨,不奈洞庭风。

昔出长安道,独游隋苑东。

当时今日思,须信苦相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