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种田江南岸,六月才树秧。
借问一何晏,再为霖雨伤。
官家不爱农,农贫弥自忙。
尽力泥水间,肤甲皆疥疮。
未知秋成期,尚足输太仓。
不如逐商贾,游閒事车航。
朝廷虽多贤,正许赀为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农村生活图景,通过诗人对江南农家的观察和感叹,反映了当时农民的艰苦处境。
“种田江南岸,六月才树秧。”两句开篇,直接点出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一大特征,即水稻耕作。诗人通过具体的时间——六月(夏季),和行为——才树秧(即插秧),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辛勤劳作。
“借问一何晏,再为霖雨伤。”这里,诗人用“借问”来表达对天气变化的疑惑,并通过“一何晏”和“再为霖雨伤”,揭示出连续降雨导致农时不适,影响了田间作业。
“官家不爱农,农贫弥自忙。”这两句直接批评了当权者对农业的忽视,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民贫困和劳累。诗人用“不爱”表达了官方对农业政策的漠然,而“农贫弥自忙”则是对农民无奈境遇的同情。
“尽力泥水间,肤甲皆疥疮。”通过这两句,读者可以感受到农民在恶劣天气和不利生产条件下的辛勤劳动,以及他们身体上因此而生的疾病。诗人用“尽力”来强调农民的付出,用“泥水间”描绘劳作环境,用“肤甲皆疥疮”形象地表现了劳累和痛苦。
“未知秋成期,尚足输太仓。”这里,诗人的担忧是秋收是否能如期进行,以及即使收成了,也还需要向国家交纳粮食。这两句反映了农民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心以及对国家征税制度的无奈。
“不如逐商贾,游閒事车航。”这两句通过与商人的比较,表达了诗人对于农民生活艰难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商贾在古代社会中往往能够积累财富,而农民则辛劳而贫困。
“朝廷虽多贤,正许赀为郎。”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朝政的失望和不满,即使朝廷有许多贤能之士,但在官位和财富面前,他们往往也会屈服。这里,“正许”意味着合适或准许,而“赀为郎”则是指通过财富获得官职。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腻描写,揭示了宋代社会中农业生产的困难、农民的艰辛以及统治阶级的漠视。诗人以深刻的情感和犀利的笔触,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不详
刘敞之弟。一作贡父、赣父。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八月江湖秋水高,大堤夜坼声嘈嘈。
前村农家失几户,近郭扁舟屯百艘。
蛟龙蜿蜒水禽白,渡头老翁须雇直。
城南百姓多为鱼,买鱼欲烹辄悽恻。
上天甲子庆升平,春到潇湘倍有情。
白璧当天千里共,红莲照夜万枝明。
隋物尚馀双鼎在,唐人犹有八诗传。
重名清望遍华夷,恐是神仙不可知。
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庙堂只是无言者,门馆长如未贵时。
除却洛京居守外,圣朝贤相复书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