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塔

苍山亭亭如覆盎,佛塔东西屹相向。

林头朝日射重檐,黄金丹砂晔生光。

中华此塔第十五,图记所传知不妄。

智惠薰成舍利罗,夜半奇芒时一放。

想见当时阿育王,麾叱神工鞭鬼匠。

云车瘴海挽炎沙,沙底黄肠三万丈。

石排方面蔑石段,铁锢瘦中腰鼓样。

功夫精密业长久,位置尊严气高张。

地皮浮水肤寸许,旱溢与之俱下上。

崧山归山夏秋雨,雨潦从衡岁相荡。

天龙围护夜叉守,终劫不敢生波浪。

塔前树秀老不死,树下水流多益壮。

再拜初尝一勺甘,洗我三生烦恼障。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舍利塔》由金末元初的诗人王庭筠创作,通过对舍利塔的描绘,展现了其宏伟壮观的景象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诗人以“苍山亭亭如覆盎,佛塔东西屹相向”开篇,生动描绘了塔身矗立在山巅,东西两座佛塔相对而立的壮观景象。接着,“林头朝日射重檐,黄金丹砂晔生光”一句,通过朝阳的照射,展现出塔身表面黄金与丹砂的光泽,使整个画面更加辉煌夺目。

“中华此塔第十五,图记所传知不妄”表明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塔,其地位和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接下来,“智惠薰成舍利罗,夜半奇芒时一放”描述了塔内舍利的神奇光芒,夜晚时分,光芒闪耀,令人叹为观止。

诗人进一步追溯到传说中的阿育王时代,“想见当时阿育王,麾叱神工鞭鬼匠”,表达了对古代工匠智慧和技艺的敬仰。通过“云车瘴海挽炎沙,沙底黄肠三万丈”等诗句,展现了塔建造过程中的艰难与壮举,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巧妙利用。

“石排方面蔑石段,铁锢瘦中腰鼓样”描绘了塔体结构的精细与独特,体现了古代建筑工艺的高超。最后,“功夫精密业长久,位置尊严气高张”总结了塔的坚固与庄严,象征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永恒。

诗中还提到了塔周围的自然环境,“地皮浮水肤寸许,旱溢与之俱下上”描绘了塔基稳固,能够抵御自然灾害。同时,“崧山归山夏秋雨,雨潦从衡岁相荡”强调了塔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

“天龙围护夜叉守,终劫不敢生波浪”表达了对塔的保护力量的想象,赋予了塔以神圣与不可侵犯的形象。最后,“塔前树秀老不死,树下水流多益壮”描绘了塔前树木茂盛,流水潺潺的景象,增添了诗作的生机与活力。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不仅赞美了舍利塔的雄伟与美丽,也蕴含了对历史、文化、自然和宗教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收录诗词(57)

王庭筠(金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书画家。黄华老子,别号雪溪。金代辽东人(今营口熊岳),米芾之甥。庭筠文名早著,金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历官州县,仕至翰林修撰。文词渊雅,字画精美,《中州雅府》收其词作十六首,以幽峭绵渺见长

  • 字:子端
  • 号:黄华山主
  • 籍贯:黄华老
  • 生卒年:1151~1202

相关古诗词

夏日

西窗近事查如梦,北客穷愁日抵年。

花影未斜猫睡外,槐枝犹颤鹊飞边。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中秋

虚空流玉洗,世界纳冰壶。

明月几时有,清光何处无。

人心但秋物,天下近庭梧。

好在黄华寺,山空夜鹤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被责南归至中山

短辕长路兀呻吟,行李迟迟日益南。

亲老家贫官职重,恩多责薄泪痕深。

向人柳色浑相识,著雨花枝半不禁。

回首觚棱云气隔,六年侍从小臣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送子贞兄归辽阳

青峭江边玉数峰,烟梳雨沐为谁容。

到时为向山灵道,归意如君一倍浓。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