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追和杜老(其二)

巉岩石壁半攲斜,茅栗丛中菊渐华。

风里断鸿书带草,山头飞叶汉浮槎。

柂楼索莫吟秋笛,戍火青荧咽暮笳。

争似渔翁最萧散,晚来和月卧芦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险峻的岩石峭壁倾斜着,茅栗丛中菊花正盛开。
在风中,孤雁的身影像书带草般飘摇,山顶落叶如汉代的木筏随风而下。
在舵楼上,诗人忧郁地吹奏秋天的笛子,戍楼的灯火在暮色中低沉地响起。
哪比得上渔翁的悠闲自在,傍晚时分,他枕着芦花,与月共眠。

注释

巉岩石壁:形容岩石陡峭险峻。
攲斜:倾斜。
茅栗:野生的栗树。
菊渐华:菊花开始绽放。
断鸿:失群的孤雁。
书带草:古代书信上的植物,象征信件。
柂楼:船上的舵楼。
索莫:寂寥、忧郁。
戍火:守边士兵的烽火。
咽暮笳:低沉的胡笳声。
渔翁:打渔的老人。
萧散:闲适、散淡。
芦花:芦苇的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山水风光图。开篇“巉岩石壁半攲斜,茅栗丛中菊渐华”两句,以险峻的岩石和半掩的斜阳烘托出一片荒野之中的菊花正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秋意浓郁、生机勃发之感。

接着“风里断鸿书带草,山头飞叶汉浮槎”两句,则通过秋风中断续的鸿鹄声和飘零的落叶,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这里的“书带草”和“汉浮槎”都极富表现力,传达了秋天物是凋敝、生灵离散的情状。

诗人在“柂楼索莫吟秋笛,戍火青荧咽暮笳”两句中,通过对古代边塞风光的描绘,展示了一种边地的萧瑟与孤寂。这里的“柂楼索莫”传递出一种空旷和静谧,而“戍火青荧咽暮笳”的描写,则让人感受到边关戍守者的孤独和坚守。

最后,“争似渔翁最萧散,晚来和月卧芦花”两句,以渔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状态的向往。这里的“争似”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既强调了渔翁生活的美好,也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而“晚来和月卧芦花”则是对这一生活理想的具体展现,让人感到了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山水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自在的渴望,以及对边地孤寂生活的深刻感悟。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是一首情感丰富、意象鲜明的佳作。

收录诗词(1042)

王之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籍贯:庐州濡须

相关古诗词

秋兴八首追和杜老(其七)

勋业休烦付考功,此生终待老山中。

宦情薄似贤人酒,诗思清于少女风。

秋雨养肥桑耳白,溪流濯出柳须红。

不堪世路频硗确,四十萧然秃鬓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秋兴八首追和杜老(其六)

远水西来抱鹿头,山前草木带霜秋。

黄花雅意撩诗兴,红叶端能寄别愁。

日月奔驰双转毂,江湖漂荡一轻鸥。

干戈未戢中兴沸,蹴被空怀祖豫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秋兴八首追和杜老(其四)

辘轳世态一枰棋,销得秋来宋玉悲。

舒啸可无元亮意,哦诗如见少陵时。

江湖于我还萧散,田舍从他笑重迟。

异域故人今在否,青灯牢落夜相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秋夜对月

青廓经新雨,扶疏桂影秋。

夜凉山色静,风细水光浮。

坐久因忘寐,诗成得散愁。

愿言乘此兴,同赋庾公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