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二首(其二)

寒风易水已成悲,亡国何人见黍离。

枉是荆王疑美璞,更令杨子怨多歧。

胡笳暮应三挝鼓,楚舞春临百子池。

未抵索居愁翠被,圆荷清晓露淋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寒风凛冽,易水河畔弥漫着悲伤,亡国之痛有谁体会?
即使荆王误以为美玉藏瑕疵,杨子也因选择太多而心生遗憾。
夜晚的胡笳声伴随着三声鼓响,楚地的舞蹈在春天的百子池边上演。
这样的孤独生活,连翠被也无法慰藉,清晨圆圆的荷叶上,露珠晶莹,滴滴答答落个不停。

注释

寒风:寒冷的风。
易水:古代河流名,此处象征悲伤。
亡国:国家灭亡。
黍离:《诗经》中的篇章,表达哀伤和怀念。
荆王:古代楚国君主。
疑:怀疑。
美璞:美丽的玉,比喻贤才或美德。
杨子:杨朱,战国时期哲学家,此处借指有疑惑的人。
胡笳:古代北方乐器。
三挝鼓:三声击鼓,表示某种仪式或信号。
楚舞:楚地的传统舞蹈。
百子池:可能指代宫廷或公共活动场所。
索居:孤独居住。
翠被:绿色的被子,代指舒适的环境。
圆荷:圆形的荷叶。
清晓:清晨。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词人杨亿所作,名为《泪二首(其二)》。诗中充满了对往昔繁华已逝去的哀伤与感慨。

“寒风易水已成悲,亡国何人见黍离。”这里借用历史上楚国灭亡时的景象,表达作者对于失去的美好事物无法挽回的深切哀痛。"易水"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黍离”则是古代楚国的一种谷物,借以喻指国家的灭亡和个人情感的断绝。

“枉是荆王疑美璞,更令杨子怨多歧。”诗人自称“杨子”,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上的不公正事件深藏的怨恨。这里的“荆王”、“美璞”都是历史典故,指的是古代楚国的荆轲和美女璎珞,用以比喻那些被误解或冤枉之人。

“胡笳暮应三挝鼓,楚舞春临百子池。”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战争与南国春光交织的画面。“胡笳”即胡人的号角,“三挝鼓”则是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乐器。"楚舞"指的是源自楚地的歌舞,"百子池"则是历史上楚国的一处名胜,由此可见诗人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怀念。

“未抵索居愁翠被,圆荷清晓露淋漓。”最后两句转而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自然界的宁静景致。“索居”指的是边远的地方,“翠被”则是用以比喻诗人的忧愁。而“圆荷”、“清晓露淋漓”则是对早晨荷花与露水之美的描绘,透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整首词通过历史与自然的交织,以及个人情感的深沉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过去的缅怀和当前命运的无奈接受。

收录诗词(507)

杨亿(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 字:大年
  • 籍贯: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
  • 生卒年:974—1020

相关古诗词

泪二首(其一)

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

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拭袂时。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晚玉壶攲。

多情不待悲秋气,祗是伤春鬓已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直夜

缭垣峣阙庆云深,画烛熏炉对拥衾。

三殿夜签传漏箭,九秋霜籁入风琴。

阶前槁叶惊寒雨,天际孤鸿答迥砧。

欹枕便成鱼鸟梦,岂知名路有机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直夜二首(其二)

垆销香篆霭馀芬,晏坐氍毹日易曛。

虎圈微凉生夕籁,鹤天新霁见归云。

通中梦稳春寒薄,肃唱声沈夜漏分。

误濯尘缨成底事,岩阿千古有移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直夜二首(其一)

月魄生宵晕,风乌送晚凉。

飞蝇随镂管,浮蚁溢清觞。

负郭春耕废,钧天晓梦长。

玉签声未断,落宿半宫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