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和

马瘦未为病,不仁人乃辱。

乐哉仁者居,更对萧然竹。

何曾不解此,日食万钱肉。

宁如祗藜藿,却有阶前玉。

影乱邺侯书,颠倒手都触。

清风过馀凉,散作酒尊绿。

疏金忽琐碎,天际一钩曲。

婆娑观此身,要俗不得俗。

形式: 古风

翻译

马儿瘦弱并非病态,真正的问题在于人心的不仁。
仁慈的人生活多么快乐,他们与萧瑟的竹林相伴。
他们岂能不懂这个道理,每日享用价值万钱的肉食。
宁愿像只吃粗粮的人,门前还有美玉装饰。
他们的身影扰乱了邺侯的书法,连手的动作也显得笨拙。
清风吹过带来凉意,洒在酒杯上泛起绿色的泡沫。
稀疏的金色光芒忽然变得琐碎,天空中挂着一弯新月。
他们以超脱世俗的眼光审视自己,试图不被世俗所染。

注释

马瘦:形容马儿瘦弱。
病:疾病。
不仁:指缺乏仁爱之心。
仁者居:仁慈的人居住的地方。
萧然竹:形容环境清幽的竹林。
何曾:哪里曾。
解:理解。
日食万钱肉:每天消费大量昂贵的肉食。
祗藜藿:只吃粗劣的食物。
阶前玉:门前的贵重装饰。
影乱:身影打乱。
书:书法。
颠倒:笨拙,不熟练。
散作酒尊绿:使酒杯上的泡沫泛绿。
疏金:稀疏的金色光芒。
琐碎:细小分散。
天际一钩曲:天空中的一弯新月。
婆娑:超脱世俗的样子。
俗:世俗,尘世。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刚中的作品,题为《拟和》。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首句“马瘦未为病,不仁人乃辱”暗指人的品性比物质条件更重要,即使马匹瘦弱,也不及道德败坏的人令人鄙视。接着,“乐哉仁者居,更对萧然竹”赞美仁德之人居住简朴,与竹子为伴,自得其乐。

诗人进一步强调了仁者的高尚情操,即使日常饮食简单如藜藿(粗劣的食物),但精神上却如同阶前的美玉般珍贵。“影乱邺侯书,颠倒手都触”描绘出读书人专注的神情,即使是贫困,也沉浸于知识的海洋中。接下来的诗句“清风过馀凉,散作酒尊绿”以自然景象寓言,清风带来的凉意仿佛化作酒液,虽朴素却富有诗意。

最后两句“疏金忽琐碎,天际一钩曲”描绘了月夜的景象,暗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超脱世俗的追求。全诗通过对比和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欣赏和对于高尚品格的坚守,以及对世俗浮华的淡然态度。

收录诗词(678)

郑刚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字:亨仲
  • 籍贯: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
  • 生卒年:1088年—1154年

相关古诗词

杨思恭惠酒作小诗戏之

炎炎酷暑日偏长,馋吻常思累百觞。

封寄琼醅虽甚美,一瓮何以润枯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每年家酿留一器以奉何元章今年持往者辄酸黄不可饮再以二尊赎过仍为此诗云

吾庐托穷巷,有酒无佳客。

年年家酿香,延首定攀忆。

分持远相遗,岂问杯杓窄。

所贵明月前,共此一尊色。

去年冬苦寒,雪水填四泽。

瓮面蚁不浮,弱糟无劲力。

瓶罂贵洁清,而器不亲涤。

泥封意虽勤,审视颇无则。

如闻近所往,恶味同食檗。

恨无醇德将,非缘踰日昃。

大类献空笼,报赐烦双璧。

想当设肴饵,清兴随太白。

流涎不及味,顾我岂逃责。

我贫如陶侃,每蒙邻舍德。

墙头有馀惠,不敢自专得。

今复再分献,庶以补前慝。

愿公领微衷,毕此无馀沥。

形式: 古风

沈商卿砚

眼明见此超万古,色如马肝涵玉质。

白圭之玷尚可磨,涩不拒笔滑留墨。

形式: 七言绝句

灵峰闻秋雨

夜静荷池叶翻翻,声如珠玑落冰盘。

小窗客梦忽惊破,知是秋雨来池间。

清晓阴云压前山,凉风飘萧起林端。

病身便觉衣袂薄,蒲葵已作无情看。

田家喧呼各相劝,年丰可望糠籺宽。

更愿朝廷念东南,吾侪自勉加盘餐。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