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望楚山最高顶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翻译

观山水重在形势之胜,襄阳之美超过会稽。
只有最高的望楚山,先前从未来攀陟。
石崖峭壁疑是刀削而成,众山同它相比全都太低。
晴朗的日子一经登上峰顶,极目远眺果然无边无际。
云梦泽只有手掌一样窄小,武陵源在繁花掩映中扑朔迷离。
黄昏后骑马下山归来,透过藤萝明月映在深溪里。

注释

望楚山:在湖北寰阳。
传说周时,秦与齐、韩、魏攻楚,曾登此山以望楚,故名。
形胜:优美的风景。
会稽:地名,秦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地当在今江苏东南部及浙江西部。
隋开皇九年(589)析山阴县置会稽县,唐因之。
攀跻:攀登。
登陟:登上。
端倪:边际,头绪。
云梦:泽名。
武陵:此处当代指桃花源。
萝月:藤萝间的明月。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楚山之巅,观赏四周山水美景的壮丽画面。"山水观形胜"一句已设定了全诗的意境,表明在这片广袤的自然风光中,诗人感受到了心旷神怡的美好。

"襄阳美会稽"透露出诗人对于这个地方的怀念与留恋。襄阳历来被誉为江山之美,而这里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部分。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表明诗人的目光投向更高远的地方,即便是在这座最高峰上,他也从未真正触摸过那遥不可及的意境。这种超然物外的心态,是古典诗人常有的一种情怀。

接下来的两句"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则描绘出一幅壮观的画面——山峰如刀削而成,其他诸多高峰在此相比皆显得矮小。这种夸张的手法增强了诗中的视觉冲击力。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表现出诗人在清晰的天气中尝试着向更高处攀爬,而眼前的景色却又迷离难辨,让人感到一种神秘莫测的美感。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则是诗人借由自然之物——云和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在这里,云如同梦境,轻柔而飘渺;而武陵之花,则让人迷失方向,如醉如痴。

最后两句"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则描绘了诗人日暮时分,骑马返回的景象。萝月,即是初升或即将落下的月亮,它照耀着深邃的溪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不无哀愁的情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人与自然合一、超然物外的哲思,同时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266)

孟浩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字:浩然
  • 籍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 生卒年:689-740

相关古诗词

登鹿门山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饵芝朮,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形式: 古风

越中逢天台太乙子

仙穴逢羽人,停舻向前拜。

问余涉风水,何处远行迈。

登陆寻天台,顺流下吴会。

兹山夙所尚,安得问灵怪。

上逼青天高,俯临沧海大。

鸡鸣见日出,常觌仙人旆。

往来赤城中,逍遥白云外。

莓苔异人间,瀑布当空界。

福庭长自然,华顶旧称最。

永此从之游,何当济所届。

形式: 古风

题云门山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

我行适诸越,梦寐怀所欢。

久负独往愿,今来恣游盘。

台岭践磴石,耶溪溯林湍。

舍舟入香界,登阁憩旃檀。

晴山秦望近,春水镜湖宽。

远怀伫应接,卑位徒劳安。

白云日夕滞,沧海去来观。

故国眇天末,良朋在朝端。

迟尔同携手,何时方挂冠。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题张野人园庐

与君园庐并,微尚颇亦同。

耕钓方自逸,壶觞趣不空。

门无俗士驾,人有上皇风。

何处先贤传,惟称庞德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